文/小樓話心

拍攝人物傳記片的難處在于如何讓一個大衆耳熟能詳的故事重新引起觀衆的興趣,同時又能讓觀衆感同身受的體會到那些早已逝去的人物所懷有的種種微妙情緒。
這兩句話真有些拗口,不過卻是我看完《明亮的星》後的切實體會。人物傳記片從來不少,但能夠真正打動人心的卻屈指可數,多半都是因為真實人物的事迹太過普及,最終淪為可有可無的“名人生活流水賬”式電影。
如果該人物确實擁有一段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那多少還有點可看性,但如果像濟慈這樣,生平大部分時間都悶在鄉村裡埋頭寫詩,幾乎沒什麼情節可言,又該如何是好呢?
簡·坎皮恩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她以獨特的女性視角、如畫的英國田園風光和精心雕琢卻又不着痕迹的劇本為這樣一個平淡如水的故事賦予了鮮活的生命。

首先是女主角芬妮,導演以她的視角為切入點,講述了濟慈人生最後兩年的愛情與創作經曆,同時作為濟慈的戀人,她又是這段生活的主要參與者,是故事中的人物,所以影片看起來仍像以一個全知視角在講故事,而芬妮的視角被隐藏其中,不容易察覺。
因此,觀衆不知不覺走進了芬妮的内心世界,不管你對這個人喜歡與否,你都不得不承認這個聰慧又任性的女孩是整部影片最重要的情節推動力。
芬妮是我非常喜歡和欣賞的類型,她熱衷時尚,卻絕不随波逐流,而是憑借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和不俗的針線功夫為自己設計制作服裝(如果當時的環境夠開放,說不定她能成為又一個香奈兒);她自信率真,對于她仰慕的濟慈也絕不刻意恭維,比如當初她坦白承認自己沒能喜歡上濟慈的作品《恩迪米昂》;她有不輸于男人的決心和毅力,比如她僅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就讀完大量詩作,令布朗刮目相看;最重要的是,她敢愛敢恨,即使面對再多的流言蜚語,也堅定不移的愛着貧病交加的濟慈。

當然,芬妮也有任性的一面。雖然影片沒有交待芬妮家的收入來源,但看得出來他們家底相當殷實。作為一個衣食無憂的大小姐,芬妮多少有任性妄為的一面,不過始終瑕不掩瑜,她的任性也變成可愛的小缺點,更加豐潤了人物的形象。

image
除了性格之外,影片對于芬妮情窦初開的朦胧情愫也有相當出色的表現,這也是為什麼有媒體說“沒想到50多歲的簡·坎皮恩還能拍出一部充滿少女情懷的電影”。
片中很多背景布置和鏡頭畫面都與少女懷春的心境十分匹配,芬妮的房間就是一個例子,牆、床單、窗簾都是不同質感的純白色,隻有小小一盆野花和些許簡單的家具作為裝飾,非常明亮純淨(在描寫同時代的影片中,我很少看到有将純白作為主色調的房間)。
同時,微風經常拂動窗簾,或輕輕掠過芬妮耳邊的碎發,再配以微微抖動的鏡頭,那種單純、慵懶而又心緒萌動的感情被表現得十分準确和自然。
說到芬妮的情愫,就不得不談到影片的第二大特色,也就是如詩如畫的英國田園風光。可以說,那唯美的景色已經成為故事中另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角。
它既映襯了愛情的美好,也從側面表明了濟慈創作靈感的來源,或者幹脆說,看了這些,才能更真切體會到濟慈詩作的精華,以及詩人内心的感悟。關于這點就不多說了,直接用圖片說話。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最後,影片處處可見亮眼的細節設計,這讓原本平實的故事增添了不少情趣。
比如許多機智幽默的對白更加鮮活的表現了人物的個性:影片開始不久,芬妮對譏諷她的布朗說:“你倆的詩加起來還不如我針線活的優點和崇拜者多”,後又補充一句:“我的還能賺錢!”當芬妮派弟弟妹妹幫她買濟慈詩集時,妹妹對老闆說是姐姐想看看“作者究竟是不是一個傻瓜”。
而後,當濟慈略帶醋意的讓芬妮說她前晚沒去跳舞時,芬妮調皮的回答:“實際上我一支曲子都沒落下,你看我的鞋子都磨破了。”還有當布朗向芬妮的母親勃朗恩太太抱怨自己的靈感總被打斷時,勃朗恩太太幽默的答道:“布朗先生,我們的想法都很簡單,不怕被打擾,歡迎你随時來用晚餐。”

另外還有很多信手拈來的情節設計為故事增色,比如濟慈的小幽默和聖誕夜的逗樂表演;芬妮“蠻橫”的剪掉妹妹衣服上的緞帶,隻為給點心籃系上一個蝴蝶結;芬妮和濟慈一起與妹妹玩“123木頭人”;布朗先生的無理和總被芬妮打攪的煩惱,以及他和女仆艾比之間的“那些事兒”;勃朗恩兄妹捕捉蝴蝶在芬妮的房間建造蝴蝶樂園;妹妹為了不讓濟慈離開,把落下的枯葉拿到很遠的地方丢掉,以此阻止秋天的到來……
這些看似尋常卻又妙趣橫生的小細節總能讓觀衆會心一笑,很快的融入到人物的感情中去。
此外,片中含蓄的情感表達也非常到位,比如一牆之隔的距離,留有體溫的鑰匙等等,比直接表露更具張力。

看這部電影真是一種享受,可能是非常對我的胃口吧,我喜歡它甚至勝過導演的成名作《鋼琴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