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角 弗雷迪

故事大概:在機場做小搬運的男主,喜歡寫歌,一次偶然機會,他有加樂隊。一共四個人,在酒吧駐唱一年後,他們開始錄專輯。随後他們的樂隊,開始了一路飙升的專輯巡演之旅。然而男主在明白自己的性取向是雙性戀之後,女友離開他,團隊之間矛盾積累,最終解散。離開愛人朋友的他,在與男性伴侶中獲得肉體釋放,并患上艾滋病,倍感孤獨。于是重返樂隊,在超大型“拯救生命”演唱會上一展歌喉與情感。


對于男主弗雷德  讓人充滿敬佩與惋惜

當他還是一個機場小搬運工時,他都會用等公交車的時間去寫歌,音樂就像是他的使命一樣存在。

誰也不會料到他将會成為舞台上那顆璀璨的明星。

就算是看他長大的父親甚至覺得他這是不學無術。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恒鐵不成鋼,總是對他說:


...

...


...

他不會比父母更了解他,但他會比父母更懂自己需要什麼

叛逆的男主弗雷德,卻毫不在意父親對他的期望,義無反顧的投入到音樂,加入了一個喪失主唱的樂隊


這裡說一下,這個樂隊走掉的前主唱因為覺得沒前途而離開,然而這個樂隊恰恰因為男主的加入而前途無量。電影仿佛在說:

半路散場,沒人會給你前途,但總有自信的人在創造前途。


...

男主加入樂隊駐唱一年後決定錄專輯,與大多數三分鐘熱度的人不同,男主将這一轉折性的選擇落地。隻有他有這個自信和把握去做這樣的決定,其他成員都比較吃驚他,因為這會發費他們大筆的錢,還賣掉了樂隊的一輛車。

在溫水裡的男主顯然不滿足于此,他需要跳躍得更高。

在錄專輯時他們嘗試着各種不同的方式,創造出新穎的音樂。

...

...

而專輯也,正如男主那自信一樣,專輯和巡演一路飙升。他像脫了缰的野馬,在音樂的大地上釋放自己的天賦。

在出專輯的過程中,出品投資人(出過金曲有經驗)也數次反對過他的創作方向。而男主一如往常的叛逆,硬要将自己的想法實現出來,甚至出了6分鐘的歌(當時的歌大多以3分鐘為準),還和投資人吵架,将他的權威碾碎一地。


...

...

...


...

然而天才往往有着自己的世界,不願循規蹈矩,要将自己的想法實現



惋惜的是  再成功的他,現實也不忘給他施以酷刑

在事業如日中天時,發現自己是雙性戀之後,女友無法接受,于是離開他,準确的說是未婚妻。

離開他,另尋新歡。

...

離開自己愛的人,總會難以掩飾那些孤獨。

他開始舉行party,叫上一些都不知道是誰的人,假裝自己是擁有一切的王, 縱情娛樂,以拜托内心的孤獨。

...

将破碎的心,寫進歌裡,隐晦的表達自己

...

禍不單行

在加上和隊友的矛盾


...

最後離開團隊 ,在欲望中沉醉

...


...


...

直到,前女友出面,才将他拉回正軌

...

...

天才意識到自己沉淪,如雷雨灌頭。不過此時的他已經換上艾滋病。


...

男主主動求和,回到樂隊的懷抱,擯棄了酒肉朋友,回歸到自己最初的樣子




最後

在拯救生命演唱會上

他無償的演出,為苦難的人們招納捐款,也将自己對生活的感觸從喉嚨裡一湧而出

《波希米亞狂想曲》歌詞:

。。。

遲了,我的死期到了

脊柱開始顫抖 全身痛苦不堪

再見了各位,我要走了

我得離開你們

去面對現實

。。。


...


...

...


...

這部電影根據現實改編而成,用着一個平凡人走向成功然後走向偉大的題材。

這也是男主能夠在影片中令人無比敬畏的一個原因。

在一無所有的時候,拔地而起;在最幸福的時候,承受孤獨的襲擊;在本可創造更多奇迹的時候,卻要接受死亡。

這也是電影的可賞之處,一個生來就所向披靡的人不足以稱為厲害,恰恰是那些承受波折還屹立不倒的人才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