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間過于沉寂的沉默,往往蘊含波濤洶湧的危機。
這是我看《千年敬祈》這部影片最大的感覺。影片中用三分之二的筆墨都在呈現這種沉默,不管是父女倆最開始的見面、吃飯、相處的場景,都在用一種很沉寂的方式呈現。
沒有過多的音樂鋪墊,都是用現場景呈現,真實的猶如你就在他們身邊,靜默着看着他們之間的互動,鏡頭也多是用中景呈現,就像旁觀者一樣看着他們。
他們的内心又何嘗不是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都不會說出來。
老父親從中國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看已經離開自己十二年的女兒,希望能幫她走出離婚的悲傷。
而女兒呢,表面上并不想讓父親插入自己的生活中,實際上是對父親當年對母親的“不忠”而身懷恨意。
老父親來到女兒家後,從生活起居上照顧女兒,買菜做飯,進女兒的房間,想窺探和了解孩子的生活,這一切對于女兒來說卻是束縛。
父親對女兒的模式傳承了中國家庭的常态,而對于常年身居美國的女兒,她接受不了,但礙于親情,她沒有爆發,隻是通過外出隐藏自己的情緒。
影片前大半部分都是在傳達這種情緒的隐藏,父親想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離婚,于是把目光伸進孩子的日常起居中,女兒不想被父親管,也有對父親的怨氣,于是通過不理會、有事外出等方式隔絕與父親的相處。
而最終的爆發就在于父親發現女兒喜歡上一個有婦之夫,他不能理解,也不想孩子就此淪落,這時女兒才把對父親的不滿說出來,但是這種爆發也是那麼的克制與隐忍。
我覺得演員演的很真實。
她的徹底爆發反而顯得虛假。
她需要對父親釋放自己的不滿,但同時她也怕傷害父親,心中有對父親的尊重,所以釋放中有克制,悲憤中有尊重。
我覺得整個影片不管是音效的使用上還是鏡頭呈現,演員的表演上,都有很多的統一性,不僅是對父與女之間情感的探索,也有對中西方文化的探索。
就像爆發的這場戲,女兒的克制有自身的原因,也映射出她雖然在美國居住很久,但是骨子裡還有中國文化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