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半個喜劇》很振奮,有想再看一遍的沖動,影片結束,腦中卻一直沒有踏入現實。

講述現實選擇的影片有很多,為什麼我會被它如此的吸引,讓我覺得很爽呢?

我覺得我看到了真實。

不管是莫默的真實還是孫同,他們的掙紮與欲望都很真實。

莫默被多多欺騙,她表現出自己的憤怒,我開始以為她是為失貞發狂,但随着影片的深入,我更覺得她隻是在表達當時的憤怒情緒,在得知被欺騙的那一刻很憤怒,又想殺了對方的沖動;轉眼間,孫同的表白,又讓她燃起愛情的火花,在這裡不存在道德綁架,她隻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做着真實的自己。

這個真實有自己的底線,不傷害他人,也不委屈自己,遵從内心做自己。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動直和轉念,動直就是自己真實的想法,而轉念則是虛假的想法,動直最終會導緻吉的結果,而轉念最終會導緻兇的結果。

就像莫默,在孫同打算帶她見母親時,莫默說如果能誠實說出她跟多多的事,她就去見。在很多人眼裡,覺得自己避而不及的話題,想躲還來不及呢,攤牌肯定就代表感情就黃了,她卻很耿直的要說出來,在别人覺得隻有妥協這一種選擇時,她做出了另一個選擇,就是實話實說。

她不想撒謊,她就不撒謊,這是她的起心動念,她一直秉持,不管是在愛情上還是她的事業上,而結果呢,并沒有影響她什麼。

而孫同就是她的反面教材,在自己一次次虛假的接納和妥協後,把自己的生活拱手讓人,沒有自我,甚至還要搭上自己的愛情去滿足母親、朋友、同事的需求,他過的并不開心。

但在莫默的影響下,慢慢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去做真實的自己,最後也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覺得這個影片之所以想讓我看第二遍,是那種爽勁兒,而這個爽的背後就是莫默和孫同激發了我們内心中那個想做而不敢做的自己。

我一直覺得喜劇的最高境界就是悲喜劇,看似讓你歡笑的背後是人性的無奈。

《半個喜劇》的名稱跟同導演的《驢得水》影片一樣,充滿了諷刺,但又多了很多的寫實性,更貼合當下社會狀态,讓人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