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盜墓筆記》等小說的大熱為我們帶來了奇幻的地下世界。
我們向往其光怪陸離的牛鬼蛇神,崇拜古人精妙絕倫的機關設計,更加迷戀盜墓賊的高超手段。
他們分金定穴,識風水、懂道術,可以是孤身闖龍潭虎穴的搬山道人,也可以是熟知秘術的摸金校尉……

然而令人不悅的是,我們對盜墓充滿了想象,也将盜墓類題材捧上了IP的金字塔,隻是現實給的反饋确實當頭一棒。
不論電影還是電視劇的改編都成了爛片、爛劇的代名詞,借助盜墓的噱頭消耗着無數“稻米”的耐心。

其中,尤以南派三叔最敗人品,請來了當紅小鮮肉着急變現卻沒有給出應有的質量。
《沙海》成了都市言情劇,《盜墓筆記》系列成了賣腐搞基劇,一點也不珍惜自己的羽毛。
反觀與南派三叔在盜墓界起名的天下霸唱,能夠靜下來專門琢磨作品,我們方才可以看到《精絕古城》、《尋龍訣》的好評如潮。

但是這些“風流”在央視面前都不堪一擊,它僅僅用三集的篇幅就證明了誰是這個場子最會“盜墓”的手藝人。
而它選擇的“盜墓”對象是海昏侯,并且專門為其拍攝了紀錄片《海昏侯》。
在我們平常的印象中,考古題材的紀錄片都是生硬難懂,不值得一看,但是在央視這裡不存在知識不對等。
它在真實還原考古過程的同時,還透過解密、講解将《海昏侯》打造成了集盜墓考古、曆史權謀、現實懸疑為一體的大片。

海昏侯是誰?
海昏侯是西漢世襲爵位,共經四代,因海昏侯後世子嗣皆亡,故廢除海昏侯國及海昏侯爵位。
中國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海昏侯在漢代如繁星般的諸侯中并不起眼,如滄海一粟,幾乎激不起什麼波瀾。
而且海昏侯國的封地并不肥沃,疆土更是不可比拟,海昏侯國位于今江西南昌,即海昏縣下劃分出來的土地以建侯國,官職甚至不如一個縣長。
漢時的江西更不必說,就是南蠻之地,方圓幾裡之内看不到多少人,潮濕陰冷,瘴氣多雜,毒蛇蟲蟻時常會爬入屋内。
這樣一位不成氣候的列侯,他的墓應該沒有什麼值得把玩的東西吧,但現實總讓我們大跌眼鏡。

海昏侯墓一開始就透露着不平凡的氣息,由于盜墓賊的光顧,考古人員不得不對墓穴進行搶救性挖掘。
隻是順着盜洞下去立馬傳來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香味,這與一般墓穴惡臭難聞的情況不同,所以他們初步斷定這個墓肯定不簡單。
于是着手大規模地挖掘,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誰也沒有想到香味僅僅是海昏侯墓不平凡的第一步。
出土的文物更是震驚中外,簡直是壕無人性。

單單是陪葬墓的車馬具都以真馬真車陪葬,共計5輛車,近20匹馬,這可是帝王才有墓葬規格。
馬頭上的“當盧”,也就是馬頭配飾,再現當時精湛的工藝,用錯金銀工藝鑲嵌出騰龍、躍虎、鳳鳥、遊魚和日月精華。

靠近主墓的回廊發現了堆積如山的錢,一座座的錢山彰顯着墓主人生前奢靡的生活。
總共10多噸五铢錢,相當于50多公斤的黃金,按照現在的黃金市價,約等于一兩千萬人民币。

如果這麼點錢就被震驚到啧啧稱奇的話,接下來的發現更是會刷新我們對有錢這回事的認知。
僅僅一個海昏侯墓出土的黃金量就超過了全國已出土的所有漢墓的黃金總和,多達78公斤。
其中不乏皇帝專用為顯其高貴的馬蹄金、麟趾金,還有每年祭祀時為皇帝進貢的金餅,每塊金餅都有一公斤重且絕不可能缺斤少兩。
一旦被查出來,輕則罷官,重則滅族。

光是主墓回廊部分用了3年才清理完。
裡面有各種禮器、兵器、漆器、錢币、酒器、幾千枚竹簡,還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如火鍋、分餾器……
單憑這一層便可以确定海昏侯墓為我國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墓葬,是重要的國家級曆史文化遺産。

當然,具有曆史價值的文物也不勝枚舉。
如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樂器實物編磬,填補了禮樂發展史的空白。

在海昏侯墓,考古學者還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孔子畫像,颠覆了我們往日裡印象中孔子偏胖的形象。
也多虧了海昏侯墓,消失了多年的《論語·知道篇》重見天日,考古人員才可以完善《論語》,這一等就是兩千多年。
如果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木牍等文獻資料全部整理出來,這在中國文獻史上的意義可能比湖南馬王堆還要大。
很多我們對漢代的認知和現存的典籍,也許都會改觀。

這些在主墓裡找到的遺迹得感謝多年前的地震和洪水,正因為它們的到來讓主墓的棺椁偏離了正中央的位置,免去了盜墓賊的侵擾。
也有可能是墓主人根據生前的居住習慣把棺椁放在側方,正所謂“事死如事生”,不管是何種原因,最終結果是可喜可賀的。

到了這裡,問題來了。
海昏侯共有四代,這個墓穴到底是哪一代海昏侯,漢代的墓又怎麼會在南方,海昏侯區區一列侯又怎麼會享受如此高規格的墓葬?
考古人員在主墓棺椁裡找到的印章證明了墓主人的身份,他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提起劉賀,對曆史不太了解的話可能對這個人不熟悉,但是他的一幫親戚那可是如雷貫耳。
他的爺爺是文治武功的漢武大帝,他的奶奶是“一顧傾城,再顧傾國”的李夫人,漢武帝對李夫人寵愛至極。
在他的陵墓茂陵周圍的陪葬墓中有大将霍去病、衛青之流,但是其中最豪華、最奢侈、最龐大的則是李夫人的墓穴,可見李夫人深得聖意。

她的子嗣自然也是享受王侯将相般的待遇,其子被封為昌邑王,昌邑屬地經濟繁榮、糧食充足、交通便利。
李賀在其父劉髆死後,繼承了昌邑王的爵位,享盡榮華富貴,加上無人約束,更是驕奢淫逸、終日玩樂。
二代昌邑王的一生足以用《唐伯虎點秋香》裡的一句台詞概括:“人生大起大落太快,實在是太刺激了。”

本可以就這樣逍遙度日的他被天上掉下的王冠砸到了,他的叔叔漢昭帝年僅21歲便駕崩,且身後無一子嗣。
因為他是皇室之後便被推舉為帝,這時他才19歲。
此等好事降臨,劉賀自然是滿懷欣喜地接受,他不顧家臣讓他低調的勸解,帶着200多随從一路快馬加鞭趕赴長安。
路上遇到好吃的便歇腳,吃夠了啟程,順帶采買特産;碰見漂亮妹子,也不管人家願不願意,強行搶過來。
就是一個十足的纨绔子弟,不知廉恥、不懂禮儀、不分輕重,連熊孩子都不如。

而将他推舉到皇帝之位的人是霍光。
霍光是封狼居胥的将之楷模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他将弟弟推薦給漢武帝,霍光才有機會輔佐漢武帝。
侍奉皇帝20多年,霍光如履薄冰,從未出錯,就連每次到宮禁的腳步都會落在同一位置,分毫不差,何其恐怖的缜密的内心。
正是這份隐忍和自制力,他才得以得到漢武帝的重用,也為他日後權傾朝野拉開了序幕。

漢武帝死後,命其與其他四位大臣為輔政大臣,輔佐年僅八歲的漢昭帝執政,隻是狼子野心的霍光志不在此。
他通過結黨營私鏟除了四位輔政大臣,把自己的孫女許配漢昭帝,自己獨攬朝政,甚至下令除自己孫女外其他妃子一律穿封閉式内衣。
隻可惜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縱使自己機關算盡也沒有料到漢昭帝去世的如此之早,都沒有留下兒女。
無奈之下,他才選擇了劉賀,因為這個人沒有政治背景、頭腦簡單、身後也沒有黨羽林立,易控制。

這位皇帝也沒有辜負他纨绔子弟的名聲。
居喪期間,與舞伎縱情酒肉,讓下人坐太後的馬車,自己則與先帝的宮女淫亂後宮,鬥豬戲虎,一擲千金,随意封賞。
整日裡除了聲色犬馬就是花天酒地,要麼就是橫斂賦稅、随意下诏。

在位27天,幹了1127件壞事,每天42起,如果抛去睡覺的八小時,每20分鐘就得完成一件壞事。
于是乎,霍光聯合衆大臣罷免了他,連同昌邑王的爵位一同撤銷,短短27天劉賀就由萬人之下的皇帝成了破衣褴褛的庶民。
這也讓劉賀成為了曆史上第一位被大臣罷黜的皇帝,史稱漢廢帝。

國不能一日無主,霍光又找來了劉詢,他的另一個名字可能更為人知——劉病已,《烏龍闖情關》裡孫耀威飾演的就是他。
劉詢不似劉賀那般高調,他深知霍光的勢力不是他能夠撼動的,所以表面上對霍光言聽計從,暗地裡韬光養晦。
霍光死後他以皇帝規格厚葬了他,兩年後,以謀反罪名殺死了霍光的黨派。

看似無動靜的宮廷并不能讓漢宣帝安心,因為昌邑還有一位曾經當過皇帝的劉賀,他難免不想卷土重來。
漢宣帝派人去監視他,得知其行動不便、癡癡呆呆便沒有立即将其處死,而是封其為海昏侯并下令他不用進京祭祀。
看起來是對同宗血脈的關心,避免他舟車勞頓,實則是将其流放,徹底斷了他複辟的念頭。

在昌邑待了十一年的劉賀從庶民變成了王侯,也将永遠遠離政治中心,一生在郁郁寡歡中度過。
三年後,劉賀死在了海昏侯國,終年三十三歲,死因是吃瓜導緻急性腸胃炎,而後誘發一系列并發症緻死。

回首他的一生,根據《漢書》記載,他荒淫無敵、紙醉金迷,但是從其墓中的文獻得知這個人絕不簡單,不是表面上的無能無才。
罷黜他的罪責多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沒有一條能夠構成讓他當不成皇帝的鐵證,而且在霍光取走其玉玺腰帶時他張口就能引用《孝經》來反駁。
可見劉賀熟讀經書,不是不學無術之人。

而且他的棺椁中盡是儒家經典、詩經史書、醫學古籍、方術養生,從側面可以證明劉賀知書達理、情趣高雅。
他還将孔子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裝飾在銅鏡背後,每日沐浴更衣時提醒自己“兼則達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
這也是考古的意義之一,用事實說明曆史古籍不一定完全正确。

建國初期,由于某些專家學者的激進與冒失,肆意挖掘古代帝王的陵墓,導緻許多珍貴文物遭到破壞,尤其是明朝帝王的陵墓。
所以國家明令禁止不得主動挖掘帝侯之類的墓穴,隻能進行搶救性挖掘,而海昏侯墓的現世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再看到同等規模的王侯墓穴。

這也是考古與盜墓本質的區别,不是所謂的“考古是法律允許的盜墓”。
考古是在墓穴被盜墓賊破壞或因某種自然災害受損而進行的搶救性挖掘,意在保護;而盜墓是利用盜洞進行竊取,不管文物是否被破壞,意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