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登者》的票房如今已被《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機長》遠遠甩在了後面,豆瓣評分也直跌到6.6分,它的許多槽點都被其他影評朋友寫得差不多了。但作為三部電影中看的第一部電影,同時也是看完覺得在整體上故事層次鮮明且在過程中有些感動的電影,我想從不同角度來解讀一下。

盡管,電影以“攀登者”的名字講了不少愛情故事似乎有些跑偏,它緻敬英雄的前期宣傳也使得大部分人看完有了心理落差,這是無法忽視的一些問題。

...

那麼,假如不去對比那個真實故事背景和不與宣傳較勁,而是把它當成一部愛情電影來看呢?

假如把《攀登者》當成愛情電影來看,你會發現一個在夢想與愛情之間抉擇且不善于表達的男人有多麼難,你會發現原來吳京的演技也很在線,你會發現兩個深愛的人之間很多時候真的像一個在莫斯科一個在中國一樣隔了一座珠峰般的高山。

假如把《攀登者》當成愛情電影來看,你會發現方五洲耍酷卻靈活地爬上廠房頂端,隻是為了向心愛的女人展示自己的勇氣和擔當而赢得信任,而不是作秀;你會發現徐纓不要命地頂着風暴上山是為了和有可能再也見不着面的男人道别,而不是犯傻;你會發現徐纓從電影開始的旁白到最後的死去都是為了表明他内心一直就支持心愛之人的夢想而放棄愛情的占有。

...

假如把《攀登者》當成愛情電影來看,你會發現電影的内核不僅僅是要向真實故事中的英雄緻敬,更是要向每個執着于熱愛(無論是人還是夢想)的人緻敬,方五洲不僅要盡全力完成登頂珠峰的“任務”,更是要彌補第一次為了救人而弄丢攝影機,最終未能讓其它國家承認中國登山隊員曾登頂珠峰的事實所留下的遺憾。

假如把《攀登者》當成愛情電影來看,你會發現方五洲在鍋爐房面對背後質問他心裡是否有她的徐纓時,内心對夢想被剝奪的無奈與擔心愛人離去的恐懼,你會發現當徐纓因為别人在窗外扔石頭跑出去說出那句“是男人就别躲着,敞亮點”的雙關語時,一語中的地說出了多少戀人中的那些軟弱,你會想到愛情的力量有時候的确可以幫助我們戰勝當下面臨的一切困難!

...

說到這裡不由想起去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岩》,其中男主最終登上最難的酋長岩之前也曾經曆失敗,一方面因為不少攀岩愛好者死于攀登酋長岩的途中而産生的畏懼,一方面因為擔心自己出事後傷害到剛剛相愛不久但深愛他的女朋友,而之後與女朋友的更多接觸,以及完全得到她的信任和支持後,他順利登頂酋長岩。

《攀登者》或許正是借鑒了一部分《徒手攀岩》的故事内核——一個男人在夢想與愛情之間如何抉擇和一個女人在支持愛人的夢想與占有愛人之間如何抉擇——來安排的,但是因為對中國人有重大意義的真實故事背景,《攀登者》沒能在真實故事與改編中平衡得當,留下了不少槽點。

...

盡管如此,《攀登者》愛情的故事層次是清晰的——首先是方五洲和徐纓兩個人從認識到互相心儀,然後因為方五洲接受任務第一次登頂珠峰到回來準備娶她,再是因為攀峰證據不足使得他開始自甘堕落拒絕愛情,最後再次接到任務而且得到了她的支持和幫助并最終取得成功。

這個愛情故事的三個層次清晰且雙方情緒逐漸遞進,吳京和章子怡各自的表演也非常生動。方五洲癡情但隐忍,徐纓主動但糾結,他更想選擇夢想,而她更想選擇占有愛情。或許作為男性,我的感動正是源于徐纓的妥協而表現出我在愛情層面的自私,那麼倘若在此基礎上将這種情感建立在“為國登頂”之上時呢?我想,女性也會選擇支持方五洲吧。

...

假如這樣看待《攀登者》,是否電影的核心依然是登山呢?

隻是,電影将愛情作為方五洲在登頂珠峰前面臨的一個更大困難時,我們大部分觀衆都認為電影以愛情為主,而登山為輔了。但是倘若以愛情電影的視角去思考《攀登者》,會發現他們的愛情最終卻是為“登山”的主題服務的,看似他們互相在登山與愛情中掙紮,實則在面對更大的使命需要時,他們甘願放棄個人的夢想與愛情。

此外,電影中張譯飾演的曲松林這一人物,也從戰友情的角度诠釋了在使命面前一切都可以放棄。第一次登山方五洲為了救他丢掉了攝影機,最終沒能留下材料使得他們登頂珠峰的事實不被國外承認。這對于凍壞了腿失去機會再次登山的曲松林而言無疑造成巨大打擊,他因此對方五洲不但沒有感恩,反而是怨恨。因為在背負的使命之下,他認為個人的生命可以放棄!

...

當然,後來曲松林因這樣的心理固執己見,錯誤指揮而失去了一個年輕的生命後,他最終承認方五洲說的“緊要時刻人命比使命更重要”是對的!因為,生命是一切的前提!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否也是我們應該給到《攀登者》一個好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