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ofo小黃車從拖欠貨款被起訴,到上千萬人排隊退押金,再到今年幾次“破産”的爆料。ofo通過共享自行車開啟了共享經濟,又随着共享經濟的泡沫破滅而搖搖欲墜。
上月末,因為github上的一篇“996.ICU”項目在程序員圈子的火爆,迅速點燃了許多人的加班抵制情緒。當然,許多人都覺得這情緒的關鍵是——加班時間到位,但錢沒到位。

此外,與此交替占據新聞頭條的是京東言行不一的校招裁員風波。
一方面我們看到企業方面在為自身發展如履薄冰,一方面又看到員工在為加班工作而呼聲抵制。但是這無疑都揭露同一個本質,各自都開始着眼于自身的短暫利益,不再考慮長遠利益。
這些新聞中反複提及的都是互聯網企業。但是代表中國的一定是更多的非互聯網企業。
因為互聯網涉及面廣,加之網絡和手機的普及,互聯網企業成了媒體熱衷的焦點。無論是高管變動、薪酬待遇調整或者新品發布等,稍有風吹草動都波及整個互聯網,甚至讓好些人覺得互聯網企業代表着整個中國。
以至于知乎的有個問題一直熱度不減,而答案其實是那些曬工資的大多都就職于互聯網企業。

聯系這幾個新聞事件,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部經典電影——《偷自行車的人》。

電影的故事背景是二戰過後的羅馬。如同當時的許多城市一樣,因為戰争的損耗,整個羅馬城充斥着失業和貧困,人們常常為一個工作機會争得頭破血流。
賦閑達兩年之久的男主,不惜将妻子陪嫁的床單拿去典當行贖回被當掉的自行車,隻為換得一份貼廣告的工作。然而工作第一天,他的自行車就被人偷走。
在尋找自行車的短短兩天裡,男主經曆了警察無力幫助的落寞,朋友帶來的尋車希望破滅,修車工無端的鄙棄,傳教士的冷漠,偷車嫌疑人的耍賴和欺淩,男主在憤怒和生存壓力下滋生偷車的犯罪行為。

電影用一個偷自行車的故事,将一個遵紀守法的人通過經曆警署報案、小孩溺水、與神學生一起避雨、教堂尋人等看似和尋車故事毫不相幹的生活片段銜接在一起,在描繪衆生相,揭露社會現狀的同時準确地向觀衆傳達了“被偷者”變成“偷車者”的心理變化。
壞人不是天生的,若非整個社會背景給予生存壓力,面對同類,誰也不願無故傷害。現實當中,我們很難全面地看到一個人的心理變化,一部優秀的電影則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确地理解現實。
當然,電影的成功離不開導演在創作的方面的堅持,他堅持選擇普通人為主角,男主安東本人是一個當地工廠的員工,電影中他的兒子也是導演親自在街道上挑選的。

羅馬作為歐洲幾個世紀的藝術中心,似乎每個普通人都是天生的演員。電影中的群衆演員也是現場選出,卻絲毫看不到表演痕迹,隻有一個個真實的、為生活而苦苦掙紮的人。
在拍攝方面,《偷自行車的人》通過偷車追逐、公交排隊、教堂祈禱等諸多廣景鏡頭,給人一種仿佛在城市親眼所見的感覺。
迷茫的求職者、焦慮的路人、冷漠的傳教士以及失去人情味的警察。這一個個低迷的衆生相都指向被經濟陰霾籠罩而失去活力的羅馬城。

尋車過程中,男主曾向兒子計算這份工作的薪資在長遠看來是多麼可觀,但是随着尋車希望破滅,當看到停在路邊的自行車無人照看的時候,他想着當前的短期利益,而大膽偷車。
男主隻是處在羅馬城這個因戰争導緻的經濟陰霾下的一份子。為了生存,在一天之内從“被偷者”變成了“偷車者”。
而身處2019年的我們,是否也被經濟陰霾籠罩?是否也有人正在經曆從“被偷者”到“偷車者”的心理變化?

從整個國家的GDP來看,2018年其實是近20年來經濟最好的一年,而且增速曲線也沒有太大變化。
但是,去年的騰訊萬億市值蒸發、中美貿易沖突、ofo上千萬退押金大潮、範冰冰事件、比特币大幅貶值等等一系列大事件的集中爆發,暴露着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影響着身處其中的個人情緒。
互聯網的消息迅速覆蓋更是讓整個社會很快被經濟陰霾籠罩。
年末羅振宇和吳曉波的跨年演講大會上,也從以前的自信往前變成了“小趨勢”和“從曆史角度看變化”這樣不具現實意義的空話。

但回頭細想,面對那樣一個2018年,他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同樣也充滿了焦慮。就去年而言,作為國内具備較大智囊團隊的兩大自媒體隻好以“打太極”般的總結,以完成年終任務,反而代表着一個經濟陰霾蔓延的征兆。
而“2018是過去十年裡最差的一年,但或許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這句傳遍網絡的話更是擴散着這片陰霾。
因為這片陰霾導緻網民不安情緒的快速傳播,去年來國家對各大新聞平台進行多次約談,打擊僞原創想必也有打擊“新聞泛濫”的考慮。
當然,咪蒙這一類傳播情緒偏向極端的自媒體自然不能放過。

此外,去年國家推出《厲害了,我的國》等在許多人看來帶着“主旋律”的電影。回頭來看,其實也是國家希望借助網絡傳播的措施增強國民信心,以改善和“安撫”網民的不安情緒。隻是大多數人并不買賬。
于是,今年的996·ICU事件和京東裁員事件繼續引發新問題。
《偷自行車的人》展示的是個人因為社會大背景導緻的心理變化。那麼ofo創始人戴威在經曆2018年的這個社會背景下會如何抉擇?沒人願意投資,業務持續縮水,用戶持續追退押金,這樣的壓力下他還得時常發聲明稱“負責到底”。
他個人的心理會如何變化?

同樣的,互聯網企業為了在競争中發展,一直以來加班嚴重,推崇“狼性文化”。但是其升值快,薪資待遇高的特點仍然吸引着許多人。
那麼為何996事件偏偏在這個時候爆發?我自然不相信所謂的90後00後不願意付出,更不相信是這些企業都不願付錢。
從個人心理變化來說,面對網絡發達,就業選擇多樣,以及在2018年的經濟陰霾籠罩下,個人的未來“不确定性”被不斷放大,很多人都從原來的“圖長期利益”變成了當下的“圖短期利益”。

也就是加班必須得馬上有工資,不再考慮企業的長足發展。
本來這屬于市場的個人自由選擇,要麼加班多但工資高,要麼加班少但工資低。然而因為互聯網企業的996事件,大家的抵制情緒通過互聯網不斷蔓延。
想必接下來許多類似京東裁員的戲碼,将更多地發生在更能代表中國的非互聯網企業,許多“偷車者”也會随着陷入辭職和找工作的怪圈之間滋生。
996事件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而言,無疑更令人悲觀。

電影的最後,男主偷車被路人抓到。車主看到他兒子在身邊無助地看着,便告訴男主“給你孩子做個榜樣”而放過他。
企業家也是人,自然應該理解員工的訴求,但作為就職者,我們也需要理解企業決策的緣由,并結合社會大環境做理性判斷,不應被一時的社會情緒所左右。
那些剝削員工的企業家走不遠,那些一味索取員工時間而不回報的企業也不值得留。
去給自己的身邊人做個榜樣吧!受不了高薪卻要加班的痛苦,就找個低薪但不用加班的工作,主動求變的同時去充實自己,着眼個人的長遠發展。
不要隻是對當下抱怨,而給身邊人留下目光短淺和懶惰的印象,更不要累積負面情緒成為自己也讨厭的“偷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