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Tystnaden(1963)的劇情介紹
戰争陰影還沒消散的歐洲,翻譯家、知識分子Ester(英格裡德•圖林)與妹妹Anna(岡内爾•林德布洛姆)以及Anna的兒子Johan一起坐火車回瑞典。途中,患有晚期肺病的Ester發病,三人于一個言語不通的小城下車,住進一家老賓館。
Ester有意無意間總想偷窺Anna的生活,想對她表示好感卻無從下手,而Anna一心認為Ester是她的束縛。某晚,Anna外出結識一名酒保,返回賓館後将幻想中的性愛的過程和刺激描述給Ester聽,引起對方的激烈反應,随後,她與酒保在Ester眼皮底下做愛,終引起Ester爆發,多年來深藏在兩人心中的、夾雜着嫉恨與沖突的往事被重提。
Ester有意無意間總想偷窺Anna的生活,想對她表示好感卻無從下手,而Anna一心認為Ester是她的束縛。某晚,Anna外出結識一名酒保,返回賓館後将幻想中的性愛的過程和刺激描述給Ester聽,引起對方的激烈反應,随後,她與酒保在Ester眼皮底下做愛,終引起Ester爆發,多年來深藏在兩人心中的、夾雜着嫉恨與沖突的往事被重提。
沉默Tystnaden(1963)的影評
2024.1.20
伯格曼一大禁片,《假面》已有雛形。伯格曼在《沉默》中不僅是采用了從未選取過的孩子演員,這也在後來《假面》裡出現了。也在這部電影裡采取了非凡的影調,總計34-38段對話,伯格曼原意想要拍攝一部沒有對話的電影,讓畫面成為主角,他遺憾感到 ...
面對愛,也許隻有沉默
1多年後,當我再想起伯格曼的《沉默》,便會有不同的感念。我喜歡片中那彌漫的散淡意味,雖然影片的姐妹倆掙紮于勾心鬥角之中,但姐妹倆一個娃所帶來的光景,居然讓觀者如此熨貼。别以為我隻是喜歡看這對姐妹倆的熱鬧。難得的是,影片的主調是沉靜舒 ...
The ultimate form of silence.
①伯格曼體現的是反象表能——上帝的沉默,此前對于上帝主題的不斷探索,在此片已得到暫時的穩定與岑寂。在《沉默》中,伯格曼通過演繹Estay和Anna這對具有符号意義的人物,将“身體”作為切入的對象,賦予“身體”以超乎尋常的能量,闡釋了 ...
人與人之間變得無法溝通,隻好暗自品嘗内心深處的痛苦;一個人若不自殺,就得接受生命。伯格曼電影的啟發價值并不在于最終斷定上帝的存在與否,而是向觀衆提出了一個永恒的疑問:在上帝被“殺死”之後,人類該如何面對這個罪惡依然存在的世界,如何面對孤獨與隔絕依舊攫住所有個體靈魂的現實?
從一列沉默的夜車,到一座不甯的酒店。一個孩童的觀望,兩個女人的對峙。世事吊詭,精通語言的翻譯家,也無法擊破人與人之間巴别塔般的次元壁。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吧。死亡是重新獲得貞潔的唯一途徑。片尾,母子在雨中的列車上漸行漸遠;而散場後的美琪大戲院,人們在傾盆大雨中落荒而逃。
無法與某人溝通就别溝通,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無法與所有人溝通,那隻能是自己的問題了。人是群居動物,而另一些人則是獨居動物,獨來獨往其實也挺好。沒有哪種人生是完美的,愛意味着無私奉獻與束縛,自由則意味着孤獨,總需要放棄某些東西才能獲得。而貪婪的完美主義者總是導緻人格分裂與病态。
7.1 第八十九分鐘時,伯格曼借英格麗圖林台詞“我困了”一語道出我内心情感,霎時對大師的景仰簡直有若滔滔江水。
1.再深的沉默也有呼吸的聲音;2.權威受到了赤裸裸的踐踏,剩下的是一片廢墟;3.内心深藏的感受交付給語言不通的人來得到内心壓抑的釋放,最終當面的爆發是隐忍多年的結果;4.小孩是中立者,老人是旁觀者,小矮人是對立面。
這三部曲真正體現了導演對神學的懷疑态度,可以說《第七封印》和《處女泉》并沒有徹底否認上帝的概念,然而《猶在鏡中》對上帝存在的懷疑、《冬日之光》對上帝的否定,以及《沉默》中對上帝缺失之下人與人關系的探讨,不僅否定了上帝概念,同時流露出伯格曼後期關于人物交流困境和心理陰影的電影主題。
"神之默示"三部曲終章,伯格曼的象征主義室内劇。1.上帝至終缺席,兩姐妹化身靈肉沖突之象喻。2.孱弱臨終的精神與放蕩不羁的身體間以走道房門為分隔,另一中介是鏡子(直面或羞于直面自我&被道德監視)。3.巴别塔式溝通困境:一是姐妹心靈間的隔閡,二是與賓館老服務員的語言不通——但Musik(巴赫)竟是唯一相通的語詞(影片亦僅有巴赫配樂)。4.坦克視像與戰機轟鳴作為沖突象征。5.迷宮般的巴洛克賓館走廊似[去年在馬裡昂巴德]。6.大量深焦長鏡,以景深或布光分隔(即便)處于同框的姐妹,冷郁壓抑。7.姐姐痛苦而孤獨的垂死呻吟與多次複現的鐘表滴滴同質于[呼喊與細語]。8.一正一側的面孔重疊恍若[假面]前奏。9.四角色在心理與生理年齡上構成互補網絡:姐姐-身心成熟,妹妹-身大心小,孩子-雙小,侏儒-身幼心老。10.大膽的戲院性愛戲。(8.5/10)
#第三遍重看#4.5;确乎是《假面》之前奏,兩人主導&從屬關系的對切,面部特寫在光線變幻中呈現無窮的戲劇性,臉孔是靈魂的外在表現,噩夢是死亡的先行預演,仿佛嵌入瞳孔的鏡頭直擊内心深處,其恐懼戰栗不亞于任何恐怖片;小鎮的失語氛圍,是無法溝通的禁锢孤島,是渴愛的泣血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