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一白
母親節,看了李安的《飲食男女》。
94年的電影,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李安執導的第三部電影。
台灣中國菜大師老朱,自妻子離世後,獨自養育三個女兒。開片是老朱在做菜的場景,看了讓人有滿滿的食欲,有種淡淡的幸福感從屏幕中飄出來。

每到周末,老朱都會做上一大桌菜,女兒們則各懷心事,不買老爸的賬,老朱也逐漸喪失了廚師最重要的味覺。
老朱平常喜歡幫鄰居家的小女孩珊珊做做午餐盒飯。珊珊的外婆梁伯母從美國回來,女兒們雖然讨厭這個唠叨的老太婆,但還是希望給爸爸找個伴。

老大家珍,學校教師,笃信基督,傳統保守,因為一次學生的惡作劇,和體育老師終于走到一起。

老二家倩,航空公司高管,獨立能幹,情人與别人結婚,暧昧對象李凱變成朋友,投資房産虧了一大筆,為了照顧老父親放棄了去阿姆斯特丹工作的機會。

老三家甯,撬了閨蜜的男友,奉子成婚。
眼看着一家人就這麼散了,老朱召集了一次包括珊珊一家的晚宴。席間,老朱借着酒勁,請求梁伯母把她女兒錦榮嫁給自己,梁伯母當場暈倒。晚宴不歡而散。
影片最後一幕,家倩為父親做了一桌飯菜。老朱恢複味覺,父女二人相顧無言,潸然淚下。

看完電影,和遠方的父母通了電話。倏然有了想家的感覺,想念父母的音容笑貌,想念家裡的飯菜。
炒菜做飯的聲音從廚房裡傳了出來。過了一會,朋友們把飯菜端了上來,那一刻覺得有種家的溫暖柔軟地裹着我。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欲和性欲,每個人都逃不過。突然想做個「正常人」了,突然想學做飯了,突然想找個人平平淡淡地生活了。
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平淡如水,沒有小說和電影中那麼轟轟烈烈。偶有驚濤駭浪,終會歸于平靜。于平淡中慢慢體味每一片漣漪的美感,才是幸福的真谛吧。

©版權聲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轉發分享。
胡謅白扯:
小說、電影、随筆,
胡說八道,别太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