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都是我的個人見解,如有異議,請理性進行讨論,感謝。

話不多說,直接進入主題。這部電影一出我就去看了,連續兩天分别看了電影的國語版和英語版,我發覺這次國語版配音真的好,不僅沒有拖後腿而且在表達上更加豐富。

我覺得有的台詞由于語言節奏的問題,情緒渲染上有不同的表現。英語版台詞節奏比較短促,可能更符合角色身份的語言邏輯;而國語版向來為了配合動畫誇張性的台詞配音,在這部電影的情緒表達則更加濃烈也更能渲染國内觀衆的情緒。

我以前很讨厭看國語配音的國外動畫電影,因為配音太誇張顯得造作。我第一次買票以為買的原版,沒想到買了國語版,剛開始因為之前的感受有點尴尬,心裡的期待降了一半;但是随着情節推進我真的被帶入到影片的氛圍裡。以前看國配版沒有這樣的感覺。特别是喬尼和他媽媽那段對話,台詞節奏各方面都太能打動我了。

相反是看了英語版,因為配音台詞節奏問題,我的情緒出得很快。我本人對聲音是挺敏感的,我看的兩場都是杜比音效,但是我明顯能感受到英語版喬尼的配音聲音不夠厚,有些台詞念得很輕,這是和以往不一樣的體驗。

這次國語版有一個很明确的處理便是不加字幕,這樣的處理在“22”的人物設計上有很好的體現。

光聽看國語版我可能會把“22”判斷成一個小男生,而看了英語版,我才發現“22”被稱呼為“She”,“Her”。
以我的直觀感受,通常來看“22”的外形設計更像一個男生,但是台詞上用的稱呼用的是“She”,“Her”。
我推斷,因為在劇情設定上,已經有了其他動物的靈魂形象,也就是那隻貓;有了“它”,那“22”便不能用“它”來形容。

可是未出生的靈魂在影片中并沒有單一的性别界定,這在其他靈魂上有體現,其他靈魂長得都一樣,隻有“22”不一樣。

所以我認為在“22”的人物設計上,稱呼用了女性形象則偏男性,我是指通常印象。而且在動畫産業女聲優給小男生配音都現象也很普遍。
我認為,這點在制作上是有所考慮的,可由于英語的局限性,台詞上很難展現這一點,而漢語恰恰完善了這個表達。不過看了制作紀錄片劇本指導說這部角色性别占比1:1。不過我可能更希望這個角色沒有性别設定,那樣更契合角色本身設定。

另外,在“22”靈魂穿到喬尼身上,向醫生講述自己情況的情節上,國語版也做了不一樣的處理。英語版,是直接用“22”的配音來表達,而國語版用的是喬尼的配音。我覺得國語版的這種處理也很不錯。

根據我個人的觀衆心理,靈魂穿越後的“22”和喬尼進行對話,雙方都是第二視角。而當醫生進來後,根據鏡頭語言展現的是醫生的第三視角;通過配音,觀衆能夠站在醫生的視角去感受到“22”靈魂穿越到喬尼身上後的直觀表達。

讓觀衆體驗一下角色心理,再把觀衆從中抽離,讓觀衆意識到喬尼身體裡住着的是“22”的靈魂。而後順理成章地通過配音展現喬尼借助“22”向母親講述個人思想的情節。

在這一點上,兩個版本各有各的呈現形式,而我個人更喜歡國語版的處理。

我個人認為英語版的台詞字幕翻譯得比較生硬,遠遠沒有國語版配音的台詞自然,有感染力。



在看過兩種語言的版本後,我認為這部電影的國語版更能被國内觀衆所接受,無論是哪個群體;我也更能理解這部動畫電影相比以往,國語版排片比英語版更多的現象。

我認為這次“國語版”《心靈奇旅》無論從台詞、配音還是在其他處理上,相比“英語版”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國語版也有讓我很難接受的地方,那便是地鐵門口賣唱的那一段,對我來說真的太難聽了,而且歌詞一言難盡,和“英語版“的适配感根本沒法比。

《心靈奇旅》這個翻譯也差強人意,比較通俗和具象化,沒有《Soul》有神秘感。我覺得在這部電影可以看出兩種語言在表達上呈現的差異。
如果說,漢語在配音的展現上更能渲染觀衆的情緒,那英語在片名上的展現則更能給予觀衆遐想的空間。

漢語在表達上相比英語更豐富和具體,字詞的各種組接能幫助我們對一個概念理解得更仔細。而英語則比較簡單,英語往往是通過單一詞彙衍生出不同含義,隻有放在不同的語境下你才能理解其中的用意,而放在片名會帶給人一種神秘感。
用最直觀的方式展現就是“電影片名是'Soul'涵蓋了'靈魂'、'心靈'、精神'等的含義”、“靈魂音樂”顯而易見對吧。
這可能就是不同語言的差異和魅力所在吧。

還有一個細節,國語版裡喬尼在酒吧演奏時開始的一小段和《海上鋼琴師》裡《Playing love》的開頭很像而在英語版卻不是,一開始我以為是自己記錯了過後有人和我反映有一樣的感受,我覺得我沒有記錯。而且,我的确看到這部電影在各種情節的思想表達上有《海上鋼琴師》的影子,過後我會再寫一篇對比分析。

總而言之,對我來說,這真的是一部特别值得我到電影院裡去看的電影,這部電影讓我再次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過後我會以我個人直觀感受對這部電影的各個層面提出我的個人見解,包括與《海上鋼琴師》思想表達上的異同。真的,已經很久沒有一部電影能夠讓我這樣酣暢淋漓地表達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用這部電影的台詞來說“我爵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