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閑人電影 原創)
關于吃這件事兒,中國人放眼全世界都不怵。
地上跑的、海裡遊的、天上飛的,隻要肉眼能看到的,都可以成為口中的佳肴。
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八大菜系,幾乎囊括了天下美味,這其中還不包含其他菜系,如果再要細分,可能一天一夜也說不完。
炒、燒、煎、炸、煮、蒸、烤、拌、淋、扒、涮等烹饪方式,又讓食物有了不同的花樣,所以即使我們看了許多美食紀錄片,依然會有新鮮感。
這便是中華美食博大精深的精髓之處。

早餐,自然也是這份精髓的一份子,也是一日之始最重要的開始。
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數不清的早餐。
它可能是大隐于市的江湖至味,也可能記憶深處的味覺密碼,無論到什麼時候,吃什麼、在哪裡吃這些問題遠不如“想不想吃”來得重要。
當你有了“我起得早可不是因為擔心上班遲到,而是為了那口吃的”這份決心後,就會覺得早餐的确是生活美學的開場白,也應有儀式感。

但事實上,大多數年輕人對于早餐都是應付性或根本就不吃早餐。
正是基于這種現象,由美食家沈宏非、陳曉卿擔任總顧問的《早餐中國》随即而生,每集五分鐘,計劃拍攝一百集,現已上線35集。
更重要的是,他們選在每個工作日的早上八點更新,為當社畜的我們避免了選擇的難題,地址和營業時間,制作組也貼心的在每集的結尾标注了出來。

南方盛産水稻,米飯就成了他們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對吃從不吝啬的中國人豈會隻滿足于此。
米飯之外,粉,粉墨登場。

湖南長沙,可以說是最會吃粉的地方,而學義面粉店則是這一會吃的縮影。
早上開門之後,便是絡繹不絕的食客,有些人為了多吃一碗,甚至直接抱着碗,站在路邊大口吸溜。
做早餐能做到被街坊鄰居都認可,這可不是光靠店面裝修好就能辦到的,最重要的還是要味道好。
湖南人常說“一湯頂三鮮”。

所以湯才是味道的關鍵,三四套豬後腿骨,用刀背敲破,讓骨髓融入沸騰的水中,從中午兩點熬到第二天早上。
十幾個小時的精心料理才能換來大骨醇湯,是面和粉的靈魂。

配料也不能馬虎,酸豆角、剁椒、肉臊子……一樣都不能少,再配上金黃酥脆的荷包蛋。
熱氣騰騰地端到食客面前,這感覺簡直就是神仙般的享受。

有好的吃食,會吃也是一門學問。
如果吃粉,隻是一口一口的吸着吃,那就是對粉的不尊敬,說不準還會招來旁人的譏笑。
這樣吃粉,太顧及形象,不會有十分滿足的體驗。

要使勁的嗦,不要擔心發出聲音,因為旁邊的人嗦粉的聲音比你還大。
在一陣陣“嗦、嗦、嗦”的聲響中才會有好吃到昏厥感受。
不然,這聽覺馬殺雞不就白給了嘛。

湖南的粉是一絕,但貴州的酸湯粉也配擁有姓名。
當地人對粉愛的深沉,一天不吃,就覺得欠點什麼,而這種“欠”也傳遍了整個黔東南州。
所有人都知道,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粉。

而吃粉的地方則是凱裡的萬博粉館,每天早上七點鐘開賣,中午兩點鐘就賣完了,這還是在一次性做二十鍋的前提下。
有一次,他們回老家待了二十多天,到店裡開門營業的時候,根本忙不過來,翹首期盼的人太多。
“他要吃你的他就吃,他不吃就不吃”老闆娘每每說到這時,都會露出傲嬌臉加得意的笑。

這份自信并非虛張聲勢,而是他們有叫人欲罷不能的訣竅,就是他們的湯。
湯的主要原料是番茄,因貴州多山地,不産鹽,當地人便以酸帶鹽。
在當地,有一句土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貴州的番茄是最好的小番茄,也叫毛辣果,籽多個頭小水分輕,酸度夠味。
隻有毛辣果還不行,德從淩晨四點開始熬,熬的時間不夠,味道出不來。
等到水有彈性後,開始下青椒末,直到半稠不稀,才算大功告成。

如果僅僅是番茄湯,還不足以讓萬博粉館成為當地人不二的選擇,他們還有獨門秘密——蘸水碟。
跟番茄湯同根同源的番茄醬,搭配香蔥、折耳根(魚腥草)、辣椒面,來吃粉的食客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會點這麼一份蘸水碟。
不同于湖南的粉要大口嗦,貴州的酸湯粉必須放在蘸水碟裡,小口小口的吃,才能讓料入味。
才不辜負酸湯粉來這世間走一遭。

說完了粉,我們再去福建嘗一嘗水煎包。
在福建福安市的二十四米街,有一家店被食客們以路名冠名為二十四米路水煎包,足以證明這家店的味道了得。

早上八點開門,十點就賣完,就這還得早早的過來排隊,否則連香味都聞不到。
但是過來排隊也不一定能保證吃到水煎包,三個人裡總會有一個人吃不到,不然也不會在開鍋的一刹那,所有人都蜂擁而上。

開了二十多年的二十四米路水煎包,早就擁有了一大批擁趸,大人在小的時候就在這裡吃,婚後帶着孩子還在這裡吃。
每天隻做8到10鍋,這并不是老闆的任性,而是他為了保證食材的新鮮,淩晨三點多久得出門采購食材,做完後第二天重新采購,從來不留食材過夜。
這也是這家店能夠被口耳相傳的原因之一。

燒火隻用柴火,一來可以确保有柴火的香氣,跟煤氣燒的缺少煙火味兒不一樣,二來柴火燒的水煎包皮脆,香味足。
所以,食客們才會在一鍋完後等下一鍋的時候時間會久,但是為了自己的心頭愛多等一時又何妨。

水煎包的用料很是講究,上等豬腿肉、蘿蔔絲、蔥花,利用水汽蒸15分鐘,出來的水煎包肉嫩汁多,皮脆而不黃。
一口咬下去,香氣在舌尖跳動,整個味蕾都達到了高潮。
所以啊,受到普羅大衆喜愛的美食從來都不是動辄萬錢的山珍海味而是生活中叫人吃到開心的稀松平常。

水煎包如此優秀,海南老爸茶的“伴侶”——大包,也不遑多讓。
這裡的大包一天可以賣七八百個,還有很多食客不遠萬裡從内地來到海南,專門一品大包的風采。
隻有在老闆去放鴿子的時候,門庭若市的店面才會安靜下來。

他們家的大包之所以受歡迎,一方面是因為實惠,蛋多、肉多,一般人早餐吃一個就差不多了。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的肉餡做得好,選擇豬後腿的白肉,嚼起來爽滑潤口,而後加入香料包,放烤爐裡烤。
那些白肉就會化成油,油會把藥材帶入瘦肉裡,在吃的同時還能食補,一舉兩得。

既然有了包子,湯肯定不能少。
去西安,咥一碗雜肝湯。
這是不打截拳道的李小龍開的一家西北一絕的正宗清真雜肝湯,已有三十多年的曆史,備受好評的便是羊雜原湯與羊雜七寶。
來這裡喝雜肝湯的大都是十年以上的老主顧,新食客來了一次變成了回頭客,久而久之,就算他們不做任何宣傳也不缺生意。

在很多人看來,早餐就賣一早上,很輕松。
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不管是水煎包、酸湯粉、還是大包、雜肝湯,他們過得都是起早貪黑的生活,甚至比“996”還累。
準備食材,制作原湯原料,都需要耗費很長時間,而這個時間段内,他們又必須在跟前看着,稍不留神,火候不對,味道就會出現偏差。
在每一個饕鬄的背後,都有我們看不見的辛勞。

說完了對《早餐中國》的溢美之詞,再來說說它的不足,跟同類型的《人生一串》相比确實差了好幾條街。
不像紀錄片,更像普通人的日常vlog,更貼近于市井生活,就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滋味故事。
也許,制作方也想成為站在vlog風口上的“豬”,隻可惜這隻“豬”披上了紀錄片的外衣卻是vlog的内核,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既沒有讨好短視頻的受衆,也沒有守住紀錄片的粉絲,所以縱然是陳曉卿為總顧問的《早餐中國》,豆瓣評分隻有7.7分。
與《秘境廣西》一樣并列他美食類紀錄片最低評分。

可是,《早餐中國》裡真實、自然的市井氣,是一股有味的味道。
一直羁絆着我們,無論走到哪裡,無論走得多遠,隻要一提到或一吃到這種味道就會下意識地紅了眼睛。
這種味道叫做家鄉,如同《早餐中國》裡說的那樣:“隻要你起得早,就能找到故鄉。”

世事并不能皆如人心所願。
風風火火的舊城改造運動與城市淨化運動,正在把一個個生機勃勃的早餐攤驅逐出去……
更多的早餐都成了便利店流水線生産出來的包子、夾餅、玉米……,以及愛心早餐車上牛奶、面包、豆漿……,再多一點也是門店裡的包子、饅頭、燒餅……
過來過去都是在重複那幾樣吃食,本該豐富的早餐,卻成了每天厭煩的反複。
城市,讓我饑腸辘辘,也讓我的記憶面目全非。

但是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本來就是個兩難的抉擇,城市進程需要經濟發展,勢必會與民衆思想産生沖突。
舊城改建、城中村拆除,都是為了讓城市的規劃更近一步,站在大局上謀求更好的發展,但過程中卻實打實地遇到了經濟、法律、教育的問題。
那些以城中村為依托賺懶人錢的人,不肯走出舒适圈。

所有以前已成為習慣的東西一旦改變,他們将變得無所适從,這種害怕與擔憂讓他們憤怒,暴戾,并以沖動為發洩口。
他們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擔心自己難以适應日新月異的社會,他們想跟上這個時代,但時代卻從未停車等他們上車。
不斷更新的時代與建設該如何照顧到這群有心卻無能為力的人,又該怎樣淘汰那些不思進取的鬧事者。

《道德經》裡有這麼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當局者有能力做好一頓好飯,但也要照顧到大部分人的口味。
任重而道遠。
微信公衆号,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閑人電影
微博搜索:@Idle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