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電影的朋友們,一定還記得2010年那部令人贊歎的法國短片《調音師》吧!
這部短片隻有14分鐘,卻講述了一個懸念叢生、極具創意的驚悚故事。

主角阿德裡安原是一名有着大好前途的天才鋼琴家,但在一次關鍵的鋼琴大賽上他卻遭遇了失利,自此一蹶不振。
偶然的機會裡,他發現假扮成盲人調音師是一條不錯的生财之道,因為很多人覺得盲人的聽覺更為敏銳,且對他充滿了同情,這讓阿德裡安得到了很多工作機會,不但賺到了錢,還得以窺探客戶的生活隐私,過的真是怡然自得。
然而,就在他為自己的小聰明自鳴得意之際,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某日,阿德裡安應邀來到一戶人家進行鋼琴調音,進屋後發現一個男人死在了屋中,地上全是血。顯然,這裡剛剛發生了一起兇殺案!
阿德裡安非常惶恐,但又要保持鎮定,繼續假裝盲人,他坐在鋼琴前努力調音,卻從鏡子的反射中看到兇手正拿着一個槍(不知什麼槍)對着他的腦後勺,阿德裡安緊張的不知該說什麼,情急之下,他開始彈奏了起來,美妙的音符流水般從鍵盤飛洩,兇手依然一動不動地舉着槍......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給觀衆留下了無窮的遐想和一連串的問号,阿德裡安逃脫了嗎?怎麼逃脫的?屋子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兇手與被害人又是什麼關系?
現在這一切都有答案啦!因為,印度人将《調音師》翻拍成了長片,補全了整個故事。
這部印度電影名為《調琴師》,不過我更喜歡之前的譯名《看不見的旋律》,直接點出了主角假裝盲人和鋼琴演奏家的雙重身份。

故事一開始與原版幾乎是一樣的,隻是在叙述方式以及劇情細節上作了一些調整。
鋼琴演奏家阿卡什假裝盲人,到處替人演奏并教授鋼琴課,他打算掙到足夠的錢就去倫敦深造。


與此同時,影片也描述了發生案件的那戶人家的基本情況。男主人普拉莫德歲數比較大,曾是影壇巨星,非常富有,女主人西米年輕貌美,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兩人已結婚三年。

這樣的開局看來平淡,卻埋下了很多伏筆,你一定要仔細看!
某日,阿卡什在一家餐廳彈奏表演,恰逢普拉莫德也在那裡用餐,普拉莫德對阿卡什的表演印象深刻,尤其當阿卡什刻意恭維普拉莫德的聲音很像曾經的一名大明星時,他更是異常喜悅。
沒過幾天,普拉莫德便邀請阿卡什來家中彈奏,慶祝他與西米的結婚紀念日,阿卡什欣然應邀。
随後的一幕,就與原版《調音師》中一模一樣,阿卡什如約前往,但是西米卻不願招待他,說普拉莫德不在家,阿卡什堅持要進門彈奏,并表示普拉莫德在不在家都沒關系。

如此争執,叨擾到了隔壁的老奶奶,她開門張望了一番,西米為了免除麻煩,隻得将阿卡什迎進門。

這是我對此次翻拍深感佩服的第一個瞬間,不僅把原版的細節都複原了,還充分的加以利用,因為這個老奶奶随後就成了影響案件走向的一個關鍵人物。
進屋後,阿卡什就發現了兇案,普拉莫德倒在血泊之中,一番心慌意亂免不了,但機智如他還是鎮定應對,但西米亦是十分聰慧,聰明地制造了普拉莫德中途回家,随後又出門的假象。

這段劇情設計的很有巧思,西米制造假象借用的正是影片看似平淡開局中埋過的伏筆,如果阿卡什真的是個盲人,還真就瞞過去了。
隻可惜,阿卡什是個假盲人,他在惶恐中“配合”西米完成了假象的制造後,心亂如麻的回到了家中。
如此,《調音師》裡的故事其實就講完了,但是印度人真的腦洞夠大,随後又續了一大段情節。
幾日之後,普拉莫德的屍體被發現,警察馬上立案調查,倒黴的阿卡什作為證人被傳喚了過去。
在錄口供時,他非常想說出實情,但那樣自己假扮盲人的秘密就會被揭穿,到時他将人設崩塌再也賺不到錢,于是他隻能一錯到底,把西米想讓他“聽”到的假象陳述了一遍。

至此,故事就進入了一個非常微妙的境地,因為阿卡什其實變相地成為了西米的共犯,為她做了假口供。
這個設計是不是很贊!?
而就當阿卡什與西米都以為事情過去了,隔壁那個老奶奶又出來指正西米的證詞是假的,因為八卦的她一直關切着隔壁家的動向,她記得普拉莫德明明是在阿卡什到達之前,就已經回家!

這個伏筆是不是用的很靈!?
之後的劇情,我就不再透露,基本都是意想不到但又合情合理,而故事也在這種自然平順的狀态下,一再翻轉,真的令人驚豔,太好看了。
其中,有兩處極為出彩。
一處是西米懷疑阿卡什是假盲,于是打算試一試他。看下圖,這一招是不是很絕?着實吓了我一跳!如果是我,一定當場破功!

另一處是阿卡什落入窘境,急中生智地裝大神,這一招不但妙,還很接地氣,充分利用了印度全民信教的國情,印度真的經常出新聞,某人因為某種原因被人當做是神仙轉世。


除此,劇情在不斷翻轉中,還漸漸地散發出印式黑色幽默的氣息,非常好笑。
警察的老婆指責警察天天吃16個雞蛋來取悅情婦,

印度第一美女艾西瓦娅則以另類方式出鏡,此處也有一個很有趣的梗。

最後的結局,拍的比較隐晦,阿卡什的視力到底是恢複了還是沒恢複呢?延續了原版《調音師》的風格,留了一個懸念,讓你可以繼續遐想。
可以說,這次印度人的翻拍非常成功,充分發揮了原版短劇中留下的所有線索和亮點,用合乎邏輯又非平庸的劇情,續完了整個故事,并創造出屬于印度電影的獨特韻味,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後面的故事稍顯累贅,可以精簡一下。
如此,《調音師》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個裡程碑式的作品,它讓中國觀衆能以全新的眼光來審視印度電影,它以550萬的成本,到現在接近2.5億的票房,也跟影片講述任性離不開關系,而對于觀衆來說的話,一部片子好不好看取決于看不看得進去,就像這部片子一樣,有很多人看完覺得感觸很深,而也有人覺得這部片子不怎麼樣,小編覺得吧,萬物都是有反面性的有好就一定有壞,但是這部片子能以百萬的成本獲得過億的票房如果這部印度電影也可以參與版權的話,相信參與版權者又是大賺一筆。

在這裡可以對于影視行業不太懂的朋友算一筆比較明了的賬,調音師的成本是550萬最後票房收益了3個億,首先先繳納3.3%的增值稅,再捐贈給國家電影基金5%,最後再和院線方分賬,分給院線方58%,剩餘的33%-39%才是投資人可分配的資金。通過計算得出 我們出品方可以拿到1.02億到1.17億 我們按最低算 用1.02除0.55相當于就是18倍的收益,如果調音師可以參與的話我們參與了十萬的版權分紅,那麼10萬的18倍也就是180萬,這就是現在的電影行業。

當然,電影版權認購其實也是一種投資,那投資肯定就會有風險,如果小編說每一部電影都可以收益多少多少那都是扯淡,所以不管大家是在哪裡看到的影視版權參與,直接給你許諾穩賺,不講出其中的風險性,那小編就要提醒您認真考慮一下這個機構的真實性了,所以大家在參與電影版權認購的時候,盡量去挑選一些成本比較低的電影,票房稍微有點起色,我們的本金就不會虧,比如一部電影的成本是5000萬,票房1.7億回本,做到3個億,我們就可以獲得接近一倍的收益。

咱們國家在2017年3月1日起,國家為了更好的發展影視行業規範不合規的行為,讓電影市場發展的更順暢,開始實施《電影促進法》,2018年又成立了“國家電影局”,電影參與版權開始往下沉,下段的電影市場逐漸活躍,影視公司也開始對接個人投資者的資金,而一些想第一個吃螃蟹的投資者也開始開始嘗試涉足電影這一塊,包括早期的于宇昂,參與“紅海行動”劉力鳴,以及參與“戰狼2”的宋歌,一直到2018年暑期檔,“我不說藥神”“西虹市首富”,直接引爆整個電影參與市場

不論在選擇電影題材,還是選擇電影項目,隻有自己親身去體驗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利與弊,外人說的再多都是挺官方,不管你是了解了現下的電影行業,還是正在了解的道路中,還是對電影行業持有考察,懷疑,顧忌等疑慮,皆可留下你寶貴的意見,小編都會一一去看,小編是電影公司行業6年的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