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寂靜之地》珠玉在前,很多人把《蒙上你的眼》當做一部撞車甚至跟風之作。但事實上,隻要你看過這部電影,就會明白它不僅僅是把“不能出聲”換成“不能睜眼”這麼簡單。
電影中,某一天,災難降臨了。
人們走在街上,或站在窗口,突然之間就發瘋了,以千奇百怪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整個社會很快陷入癱瘓。
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孕婦情急之下躲進路邊一所房子避難,這裡還躲着好幾位和她一樣驚恐萬分的路人。
漸漸地,大家開始明白,有一種可怕的靈體正在門外伺機捕獵他們。隻要人類看到這些神秘的生物,會立即發瘋自殺(電影中專門設計了一個情節,告訴觀衆,即使是在監控錄像中看到這種靈體也會發瘋,閉眼是唯一的自救方法)。
順理成章地,生存下去的方法就變成了躲在屋内,緊閉門窗,決不向外看一眼。但問題在于,一棟房子并不能做到自給自足,食物等資源很快會被用完。尤其是某天房子裡又逃來了另一位即将生産的孕婦。
于是出現了電影中最有趣的情節之一出現了,幾位主角把車窗塗黑,僅靠GPS開車到超市尋找物資。
在超市,主角們又有了新發現:原來并不是所有看到過靈體的人都會自殺,幸存者會變成靈體的信徒,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讓正常人親眼目睹靈體。

最終,正常人不僅要和可怕的怪物戰鬥,還要和人類同胞戰鬥,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都開始瓦解……
《蒙上你的眼》由兩條主線情節并行。一條線索是過去時: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孕婦如何與一群路人在一棟陌生的房子裡求生。另一條線索是現在時:當所有的夥伴都已喪命,桑德拉·布洛克要帶着兩個年幼的孩子,在不能睜眼的情況下劃船穿過急流,尋找避難所。

相比《寂靜之地》把怪物入侵地球的情節作為背景,《蒙上你的眼》更清晰地展現了怪物一步步摧毀人類文明的過程,也為結尾的新希望埋下了伏筆。
《寂靜之地》主要聚焦于一家人的生存,《蒙上你的眼》則别出心裁地探索一群陌生人如何在末日危機面前建立聯盟,甚至重組家庭(當然,這其中對倫理的探讨是淺嘗辄止的)。這樣的創意就要求《蒙上你的眼》中不斷有新角色出現,這一點也和《寂靜之地》相對封閉的故事非常不一樣(桑德拉·布洛克帶着兩個孩子求生的線索倒是和《寂靜之地》有幾分相像)。
《蒙上你的眼》另一大特色在于對隐喻的運用。《寂靜之地》的英文名是A Quiet Place,中英文意義幾乎一緻。而《蒙上你的眼》的英文名是Bird Box,乍看起來幾乎和影片毫無關系。
《蒙上你的眼》根據Josh Malerman所著小說改編,小說的名字就叫Bird Box。Bird Box是什麼意思呢?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設定,當可怕的靈體靠近時,鳥會發出慌亂的叫聲,不能睜眼的人類可以通過這種聲音預知危險。而桑德拉·布洛克帶着兩個孩子求生時,就随身帶着一個盒子,盒子裡裝着三隻小鳥,宛如這三個走投無路的人類。
桑德拉·布洛克開始沒給兩個孩子取名,隻叫他們boy和girl,仿佛肩負人類文明希望的亞當、夏娃一般。

電影中的角色性格也都非常具有代表性,點出了人類在面對危機時暴露的各種品性:比較典型的例如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演的鄰居大爺,他自私、毒舌,遇到危險隻關心自己,看似有些讨人嫌,但最終證明他堅持不讓陌生人進屋的決定是對的——陌生人其實是靈體的信徒,正是他伺機摧毀了這個一度安全的“堡壘”。相較于《寂靜之地》,《蒙上你的眼》對人性複雜性的展示要更深入。
當然,作為一部商業驚悚片,《蒙上你的眼》中也有頗多套路之處,《異形2》等好萊塢大片中最愛的“英雄母親”設定幾乎已經成了“打怪獸”電影的标配,桑德拉·布洛克也未在形象上有所突破。

另外一點讓觀衆有些遺憾的地方在于,《蒙上你的眼》沒有像《寂靜之地》那樣明确展示怪物的形象,隻是通過幾張帶有克蘇魯神話風格的素描側面暗示了一下,稍有故弄玄虛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