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21點,人類拍攝到的首張黑洞照片公布。

雖然是理工科的學生,但我對黑洞的了解也僅僅是知道它質量很大,引力很強,再多一點,就是看直播的時候能聽懂一個“吸積盤”了。
不過今天的這篇文章不是為黑洞而寫,而是為了一部電影(黑洞:woc!你敢不給我面子?),因為一提到黑洞,我想絕大多數人會和我一樣,想到《星際穿越》,想到卡岡圖雅……所以這次就寫一下《星際穿越》吧,也算滿足一下一直以來想寫影評的心願。當然我也不是什麼專業或者權威的影評人,文筆也不是多麼好,各位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如果有不太滿意的地方,就當我在自娛自樂吧。

一直以來諾蘭都是一個極富争議的導演,同樣的,他的作品不論是最早的《追随》、《記憶碎片》,還是最近的《敦刻爾克》也一直伴随着不同的聲音。其中争議最大,應該就是《星際穿越》了吧。喜歡的人将其奉為科幻電影至高的神作,甚至與庫神的《2001·太空漫遊》相提并論;不喜歡的人認為它被過度高估,遠不應該是現在豆瓣和IMDB上的評分。對于電影本身的評價當然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了,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是稱得上“神作”的。


劇情就不多提了,沒看過的牆裂安利!!先說說科幻電影最硬的一項指标,就是科學上的硬度。雖然科幻片不是科普片,制片方可以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但一切還是要基于一定的科學理論,不然就拍成玄幻片了。這一點諾蘭應該是非常清楚的,為了讓電影在科學上經得起推敲,他甚至把當時世界上天體物理學領域的領導者基普·索恩給請來了,後者因為在引力波觀測方面決定性的貢獻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雖然在最後的黑洞情節上仍有很大的争議,但就全片來看,《星際穿越》在嚴謹性上是無可挑剔的。


而在視覺畫面上,雖然這次諾蘭沒有上一部電影《盜夢空間》那樣想象力爆棚,但其中的創意與效果仍然足以秒殺一衆科幻電影。諾蘭是一個很古典的導演,瘋狂的貫徹“實拍狂魔”的理念,不僅讓劇組在加拿大種了500畝的玉米用來拍“追逐無人機”的片段,連在海洋星球和凍原星球的兩場戲都是把劇組直接拉到了冰島進行實景拍攝。 當然諾蘭也不是不會用特效,比如男主庫珀一行人到達第一顆星球遭遇的那個巨浪,簡直活生生地要把人逼出巨物恐懼症……

至于卡岡圖雅……當真正的黑洞照片公布的時候,我甚至還有些失望,因為卡岡圖雅帶來的震撼實在太大了,當初在大熒幕上看到時簡直是達到了不管是理科生還是文科生都會内牛滿面的地步!據說這是人類目前科技水平下,理論上最接近實際的黑洞模型。

諾蘭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之前的幾部電影都展現了他極強的叙事能力,不過這也得感謝他的弟弟喬納森·諾蘭編的好劇本,真想知道他們的母親在懷他倆的時候吃了啥補品才生出來這兩個大牛人!
雖然《星際穿越》采用了一個略顯老套的“末日”的背景,但諾蘭并沒有采用太多鏡頭去展現災難有多麼恐怖,而是通過人物對白,在劇情發展的同時就把情況的嚴峻程度都告訴觀衆了。隻拍災難元素的話電影會太空洞,所以電影中又增加了父女感情的成分,這在電影史上也經常被導演采用,比如經典的災難片《後天》和《2012》中就加入了父子感情這條線。

回到《星際穿越》中,電影的主要淚點也都是由父女感情這條線承包。印象特别深刻的有兩點:一是庫珀在去NASA的路上翻看副駕上的衣服看墨菲有沒有藏在車上;二就是庫珀從海洋星球回來後發現自己轉眼間成了爺爺,女兒已經與自己是相同年齡的時候(原先對這一段沒什麼共鳴,甚至感覺有點生硬,怎麼男主莫名的就哭了?後來二刷的時候才知道此時庫珀已經一年四個月沒見過女兒了。再後來就是我大一暑假回家,見到已經一年沒見過的妹妹的時候,眼淚是真的忍不住!從那之後再看這一段共鳴就非常強烈了)。
隻打感情牌肯定是無法使電影在飽滿度上立住腳的,所以電影又設定了A,B兩種計劃的選擇困境:A計劃可以讓所有人活下來,庫珀也可以和女兒團聚,但迫于時間和飛船燃料的原因,成功的概率極低。B計劃可以保證人類的文明延續下去,但也意味着庫珀與女兒的永别。對庫珀來說,橫豎怎麼選都是送命題……
因為這些原因,直接使電影脫離了一般的災難片和科幻片的範疇,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在自身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的抉擇,一直是人類永恒的課題。不過這麼做也不可避免的給電影帶來了争議,最大的争議就是庫珀進入黑洞之後發生的事


主要的争議聲音是庫珀不可能在黑洞中活下來,還有就是怎麼庫珀給墨菲發了一串二進制就把A計劃中那個龐大的方程組給解出來了?第二個問題把他當成設定事實就行了,總之TARS在黑洞中收集到了解開方程需要的關鍵數據。而第一個問題,目前網絡上主流的觀點将其歸結為了“愛”的力量,理由是這一話題在電影中被多次提及,包括女主布蘭德和庫珀在整個行動開始之前的那一次長談,“愛的力量,可以穿越時間與空間”!電影受到的最大質疑也來自于此,有人認為這是電影最後實在編不下去了,所以強行往“愛”的主題上靠。對于這類意見我是不太贊同的,除了那個類似于“祖父悖論”的故事線我有些搞不明白,其他的我感覺是無漏洞的。
以下是我的個人愚見:“愛”可以被看作是電影的一個主題,但在電影中更多的是人物行為的一個動機,是引導劇情發展的一條線,比如因為對女兒的愛,庫珀才選擇了重新做回宇航員,選擇來到了卡岡圖雅,也正是因為知道A計劃無法實現,自己無法拯救女兒,所以他才會在五維空間中絕望地祈求墨菲讓自己“stay”。我認為這一段,結合電影之前的一些情節,應該是在向庫神的《2001·太空漫遊》緻敬。
《星際穿越》中不止一次提到一個詞“他們”,“他們”将一個蟲洞放到了土星附近,然後向人類發出了信号,在庫珀之前已經有一批宇航員執行了電影中所講述的人物,之後是庫珀通過蟲洞來到了卡岡圖雅,來到了“他們”放置在黑洞中的“五維空間”,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他們”所設計好的,庫珀能在黑洞中存活下來或許也是“他們”所為。至于“他們”是誰影片中并沒有交代,但是可以猜到肯定是某種遠超人類文明的物種,這與《2001·太空漫遊》中,在木星附近放置黑石,并最終将鮑曼改造成星孩的“高級文明”是如此的相似(在克拉克的原著中,黑石的放置位置正是土星,與《星際穿越》中的設定相同)。所以諾蘭在《星際穿越》️中更可能的是想表達“人類的命運可能是被某種更高級文明所主宰”這一思想内核,本質上看這與《2001·太空漫遊》所表達的思想基本上是無異的。
當然以上都是我個人的見解,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相同,電影的最大魅力不正是給觀衆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嗎?


關于《星際穿越》的争議肯定會一直存在的,但不管怎麼說,《星際穿越》在科幻電影史上肯定是值得留下名字的,無論在劇情,攝影還是藝術層面都是堪稱頂尖的神作,尤其是對時間與空間,黑洞以及五維空間的讨論,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觸及了人類目前科技最頂尖的領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應該是科幻電影仰望的天花闆了。随着時間的推移,《星際穿越》的地位或許真的能比肩《2001·太空漫遊》。

差點忘了,最重要的,配樂!!!這一部分我隻想說一句話:
Hans Zimmer大神牛批!!!
最喜歡的是馬特·呆萌被炸到火星種土豆後,庫珀與永恒号“docking”時那一段的No Time For Caution。每次聽到這首音樂,那句“Come on ,TARS!”就已經在腦海中回響了……
————————————————
第一次寫影評,所以選了自己很喜歡而且比較熟悉的《星際穿越》。其實寫的時候壓力蠻大的,畢竟這部電影的名氣太大了,對它的解讀在網上一抓一大把,其中也不乏一些極富深度的好文。
寫完之後自己也讀了一下,全篇也沒寫出多少新的東西,涉及的内容可能各位比我還要了解。不敢說自己寫的多麼好,但至少态度還是好的。
最後還是要感謝一下看到各位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給我的支持。畢竟身為寫作的小白,正是你們的支持我才有勇氣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