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受邀和室友一起看《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發出邀請的室友之前看過這部影片,故而在影片進入後半部分時,他提醒我們說悲劇的部分要開始了。
看到艾利歐把奧利弗送上火車,自己在站台打電話哭着求母親接自己回家的場面,我的心裡的确有些沉抑,可轉念想到室友提到的“悲劇”,便覺得眼前這一幕不算什麼,後面恐怕會更慘。
果然,到了光明節,奧利弗打來電話,告訴艾利歐自己明年春天将要結婚的消息。挂斷電話後,艾利歐呆呆地坐在火爐前,火焰躍動騰轉,照得艾利歐的面龐忽明忽暗。
在歌曲《visions of Gideon》的傷感旋律中,這個鏡頭持續了三分鐘。艾利歐就那麼坐着,淚水從眼眶中流出,他沒有泣出聲音,隻是自己默默擦掉,就這樣流淚、擦拭、繼續悲泣着。
面前是燃燒着的爐火,父母在身後來回走動,擺放餐盤。少年在此刻,為逝去的愛情而哭泣,夜晚是黑色的。
“這就是結局嗎?”我轉過頭問室友。
“對呀,當初看到這一幕我的枕頭都濕了。”室友頗有感觸地回應。
“可是‘悲劇’呢?我還以為最後艾利歐會自殺殉情之類的呢。”我還在糾結室友“前方高能”的提示。
“這還不夠悲劇嗎?他已經失去了愛情啊!”室友回答道。
的确,有情人未成眷屬當然是悲劇。可是,又有誰沒失戀過呢?我的期待值被之前的“悲劇”提醒調高了,反而不能真正體驗到人物的悲涼。
不過,我又想到,艾利歐哭完之後呢?
他能忘掉奧利弗,和自己之前的女朋友結婚,然後渡過餘生嗎,恐怕不會。
那麼,他會在意大利北部的這座小鎮繼續生活,繼續在暑假接待父親請來的學生,并找到另一個奧利弗嗎,恐怕也不會。
最糟糕的是,假使艾利歐真的能忘掉奧利弗另尋新歡,這不同樣是一出悲劇嗎?——原來,所謂愛情,也不過如此啊。
就像魯迅在《娜拉走了以後》中說過的,給觀衆看的戲劇雖已落幕,但劇中人之後的生活方是最值得咀嚼的。
我反複推演艾利歐以後将過的日子,終于确定了這的确是悲劇。
據我的室友介紹,原著小說裡過了二三十年,艾利歐前去拜訪奧利弗。他看到奧利弗婚後生活和諧幸福,幾十年前與自己共渡的那幾個月的暑假恍若夢境。艾利歐發現奧利弗似乎已認不出自己了……
聽室友這樣說,我又回憶起影片最後,奧利弗打電話給艾利歐通知他自己即将結婚的消息,艾利歐對着話筒朝奧利弗呼喚着自己的名字,一遍又一遍。
這也是片名《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由來,這的确是一出悲劇。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