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産綜藝裡,第二季能夠超越第一季的屈指可數,《極限挑戰》算一個,但也隻是比第一季高了0.1分。

尤其是國産原創綜藝更是少之又少,經常會有人調侃說,韓國的羅PD養活了中國大半綜藝節目。

此言非虛,可是,在《這就是街舞》面前,我們大可以驕傲的昂起頭。

...

第一季結束後就已經有8.5分的高分,第二季第一期播出後,直接蹿升到9.6分,看完之後感覺就是神仙打架,像極了總決賽現場。

隊長的開場大秀,由四條不同的街道先進行單獨的個人秀,而後彙集在中心廣場的十字街頭,進行合體齊舞大秀,大飽眼福。

如果仔細觀察,還會發現,每位隊長的伴舞都是第一季的選手。

...

與上一季不同的是,黃子韬換成了吳建豪。

在流量上,吳建豪确實不如黃子韬,雖然憑借《流星花園》大紅,但是近二十年内并無巅峰作品出現,也導緻他的後勁不足。

而且又因為經常主演偶像劇,他的演員身份更為人熟知,關于他的舞蹈部分讓所有人産生了質疑。

...

以至于在大神級og周遊表演完後,他的猶豫不決與張揚的個性和底下選手的嘈雜産生了鮮明的對比。

最終,吳建豪淘汰了周遊,選手一片嘩然,他有他的選擇,就像在放狠話環節,“上一季你們拿冠軍,是因為我不在”。

幸好節目還有複活環節,周遊也許會被複活。

那麼,吳建豪的底氣從哪來?

...

在2v2齊舞環節,吳建豪的舞蹈一出來就能看出端倪,他身上那種街頭文化的氣質和深厚的舞蹈功底一下子就顯露出來。

他從小生長在美國,在這種街頭文化圈子裡混迹長大,再加上其本身就是一名舞者,隻是當時在健身房鍛煉時被星探發生才成了演員。

就像他自己說的:“他們是會跳舞的明星,而我就是一名舞者”,否則在隊長大秀之後,他也不會獲得最多選手的選擇。

...

在賽制方面,第二季删掉了待定選項,讓隊長選拔選手更加幹淨利落脆。

易烊千玺不再躊躇,韓庚不再是“待定狂魔”,對編舞、美女選手多了溫柔,小豬變得更加嚴格,為了冠軍他的選人标準便是不能低于上一季的水平。

...

毛巾也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根據隊長大秀選擇他們的選手多少來評判毛巾的多少,還空出來五條公共毛巾。

而這五條毛巾是由四位隊長帶領自己的選手以3v3battle和2v2齊舞的方式來争奪,既增加了不确定性又有了爆點。

第一期中的高潮部分便是易烊千玺、羅志祥隊伍的3v3battle與韓庚、吳建豪的2v2齊舞,各種炸裂、燃爆的舞蹈動作和編排齊齊上演。

...

舞者出場時,加入了選手姓名、年齡、舞種、頭銜的注解,對部分舞種也進行了詳解,在表演時也貼心的注釋每一個動作。

這對門外漢來說,大大降低了觀看門檻。

...

舞美方面也做足了功夫,四位隊長所在的街道是中國街舞文化相對發達的城市,上海(韓庚)、廣州(羅志祥)、北京(易烊千玺)、成都(吳建豪)。

四條街道也極具當地特色,如上海的弄堂、成都的火鍋、北京的胡同、廣州的時尚。

每位隊長也有了各自的隊徽,易烊千玺的龍,羅志祥的獅子,韓庚的狼,吳建豪的熊貓,都是他們的戰鬥标志。

...

當然最要緊還是選手的質量。

第二季比第一季好太多的原因,其實就與這一季的選手質量簡直高到可怕,衆多大神都來了。

馮正、AC、阿k、高博、小海、三兒、阿牙、金小根……這些平常活在傳說中的骨灰級og,竟然可以在《這就是街舞第二季》裡見到,做夢都不敢這麼想。

而他們也都貢獻了神級表演。

不得不讓人感歎,有大神,就是香。

...

這些改變就目前來看,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這是節目組必須要做的變。

...

因為許多人看街舞節目,看完之後,會感歎道好厲害,然後不知不覺看完了,卻不知道舞者表達了什麼,隻是看着台上的很厲害的人做了一串自己不懂得的動作而已。

有些舞者的舞蹈觀感的美度甚至不如練習時長兩年半,喜歡唱跳rap、籃球的個人練習生。

...

對于萌新小白來說,看舞蹈無非就是看跳的齊不齊、動作酷不酷、難度高不高、舞者帥不帥、衣服少不少、明星有沒有。

更為深層次的東西看不到,也看不懂,這其實也不能怪觀衆欣賞水平不夠,是因為舞蹈是門很不友好的藝術,内行難練,外行難看懂。

...

不同于說唱,本身的門檻并不高,每個人都可以跟着歌手哼兩句,有些人還能來段freestyle。

再加上通過《中國有嘻哈》的普及,大部分人對flow、beats、押韻、快嘴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接觸這些的範圍有比較廣,所以說唱的火爆有了夯實的根基。

...

年輕人是這種小衆亞文化潮流的主要受衆群體,比舞蹈更具優勢的是,90、95、00後自小就受到了說唱的熏陶。

如陪伴了一代人青春的周傑倫、潘玮柏,他們廣為流傳的歌曲裡邊不乏諸多嘻哈歌曲,以及吳亦凡、黃子韬、蔡徐坤等人。

他們雖然沒有過硬的作品傍身,但是《大碗寬面》、《雞你太美》的流行也間接向當下年輕人輸送了說唱文化。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不需要主觀上主動去檢索嘻哈歌曲,潛移默化中就被耳濡目染,而舞蹈在這一塊則需年輕人擁有主動性才可以發現且傳播力度又有限。

...

如街舞大神AC雷曦在易烊千玺組表演時,彈幕上出現,“他隻是簡單地甩甩手,不停地重複動作,根本看不出哪裡厲害”,之類的話。

實際上AC是國内最好的waacking(甩手舞)舞者,97出生的他,年紀輕輕就獲得了KOD街舞大賽冠軍。

...

KOD可不是普通的野雞類賽事,是亞洲最大的國際級街舞賽事。

與德國BOTY,法國的JUSTE DEBOUT 和英國UK-BBOY被業内共稱為“國際四大街舞賽事”  ,代表了中國最高水平并是唯一與世界接軌的街舞比賽。

由此可見,AC的實力絕非一般,但令人擔憂的是,明明很出衆的東西卻與普通人之間有了隔膜。

畢竟,讓更多的小白知道如何欣賞舞蹈才是它能出圈的重中之重,否則,隻留下一個贊,限死了天花闆。

...

我們再看看凡是在網絡上大火的舞蹈從來都是簡單易懂的動作,也就是說當舞蹈外在的形式能夠吸睛,才可以去講究内在的内涵。

如鬼步舞、宅舞、古風舞、韓舞,看的無非是服裝、身材、臉、衣品,要是換一個長得略顯抱歉的人來跳,肯定不會有多少流量,除非有搞怪之類的出現。

所以光鮮抓人的外在一定是第一步,這并不是讓舞者媚俗的去讨好,一味的在外貌、裝扮上下功夫,舞美設計、動作取舍、編排協調,都屬外在。

畫地為牢的自嗨是永遠不可能走出圈子一步。

...

說唱便是街舞的前車之鑒,要不是因為某控衛作死,說唱遠比現在更火,但是那些從《中國有嘻哈》走出來的rapper大都放下了戾氣,轉向愛與和平。

想要在大衆面前長久的流行下去,就必須符合主流價值觀,如若還是像地下一樣葉子、票子、妹子滿天飛,說唱永無出頭之日,隻能存在于under ground。

況且,中國不可能有匪幫說唱生長的土壤。

...

作為不常接觸街舞圈的人來說,看街舞主要看三個方面,動作、感覺、音樂。

動作,即看舞者有沒有大招出來,可以一下子就抓住眼球,如breaking裡頭轉(有手撐)和自爆(無手撐)。

...

感覺,即舞者的感染力,是否把觀者帶入他舞蹈的情景當中,也就是舞者跳的舞有沒有feel,看後發出贊歎。

...

音樂,即卡點與節拍,如popping裡的機器人,能夠精确的卡準每一個音樂節點,對舞者自身要求極高。

可以結合這三點來看街舞的萌新小白,一般情況下就不會辜負舞者們辛辛苦苦的編排,也不至于将這些大神們與某些個人練習生相比。

...

除了不易看到、難看懂之外,街舞難普及還有一大原因。

舞蹈,是舞出來的,不是說出來,因此語言在它面前是灰色的。

如果不是切身感受,單憑觀看去分析舞蹈簡直就是淺嘗辄止,即使學到了也是紙上談兵,沒有一點實用意義。

而且舞蹈和體育競技一樣,吃的都是青春飯,不像唱歌,演藝壽命更長,一定程度上也導緻年少成名的舞者,過段時間就會銷聲匿迹,從而出現斷層。

...

如何變現,延續街舞的長興同樣是一大難題。

不像說唱,從節目出來成名之後,出專輯、上綜藝、拍電影、開演唱會、參加音樂節、出席商演……如gai、tt、艾福傑尼等人便是這些方式的直接受益者。

縱觀第一季《這就是街舞》的冠亞軍韓宇、田一德,後續的發展除了舞蹈培訓、為明星編舞之外,其他諸如代言、商演、綜藝之類的幾乎很少。

以至于如果沒有第二季的開播,或許都沒有多少人能夠記得起他們。

所以,變是街舞普及的關鍵所在。

...

節目組想到了将“這就是街舞”IP産業化,合情合理,這關乎于綜藝節目的壽命和商業潛力,要是還是像第一季那樣水花不大,對于行業來說是緻命的。

連背靠馬雲“粑粑”都無法掀起波瀾,那麼,可想而知,未來幾年内也許再也不會有人再試水街舞,這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局面。

他們計劃聯系全國的培訓機構,開發大師課、培訓,甚至以《這就是街舞》為主做全國青少年街舞選拔大賽,希望輸送更多年輕選手到下一季。

這樣一來,保證了節目有源源不斷的優質選手資源。

...

此外,他們還為每位選手制作了優質的15—30秒個人秀,利用資源包裝,促進與品牌方的合作,以此來刺激變現。

在節目中,也加入了“全民皆舞”的環節,隻要自己的舞蹈視頻點贊量高,就可以在節目結尾作為彩蛋出現,也可以在正片中播放,與明星隊長一起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

還有一點,是其他綜藝節目難以與《這就是街舞》抗衡的,《這就是街舞》擁有阿裡巴巴大生态系統的賦能。

節目組用到的這些方法并非全部自己獨創,在其他綜藝節目中也能看到,但是就決心和信心以及實力來看,我們還是要對他們做法給予支持。

...

年輕人是最容易喜新厭舊的,尤其是以年輕人為主的青年亞文化,要在原有基礎上,讓街舞的表現形式、藝術感覺不斷更新,才不會讓年輕人産生審美疲勞。

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

微信公衆号,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閑人電影

微博搜索:@Idle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