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弘的場面、莊嚴的軍人精神、馬革裹屍的信念感,再加一點柔情,一部看似簡單粗暴的戰争片最打動人心的地方,莫過于是。而成就一部戰争片的另外一個元素,就是緊鑼密鼓,扣人心弦的配樂。這部電影具備了——尤其是那一段《天鵝湖》的運用,真的是,令人折服。然而當我們想到,真實的戰争,沒有恰如其分的配樂,唯一的,隻有子彈穿越空氣的摩擦聲、建築或者裝甲崩毀的轟隆聲、受傷的士兵臨終前那越來越微弱下去的嗚咽聲……再如何的熱血浪漫,骨子裡都是悲哀與殘忍。巧合的是,上一部看過的俄羅斯電影——《高個兒》,其實也是一部戰争電影,雖然它有着更加斑斓隐晦的皮囊。沒有描繪戰争的烽火連天,短兵相接的畫面,而是以戰争之後小人物的「殘缺」、人的「迷茫」、人的「疏離」,甚至是某種類似「真空」的狀态,來折射一個時代的峥嵘黯淡,來批判戰争的冷酷無情。在商業浪潮席卷的當下,看一部反映曆史的、戰争題材的電影或許并不讨好,但必不能夠缺乏。透過那些猙獰的畫面,我們看見人類社會曾經走過,如果有恃無恐,或許還将重新走過的一條血迹斑斑、屍橫遍野的路。它讓我們心有警覺,它讓我們心存敬畏,它讓我們看到人類極有可能的虛弱和愚昧,并知曉有所為有所不為。畢竟,這片土地可以很安甯、很豐盛,很壯美。那裡有青青草地,有廣袤原野,有低矮溫馨的房屋,有等在路口的姑娘。
最後,為仿佛「世紀末的華麗」的英雄主義的結尾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