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家庭的迷茫困頓、掙紮求生到一場舞會上的參與者的五味雜陳、七葷八素,進而勾勒出一個時代的衆生相,這是非常巧妙的切入點和落足點。
短短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階層之間呼之欲出的矛盾,人與人之間若即若離的欲望,時代更叠必然面臨的陣痛與迷茫,或者激情與騷動,通過諸多細節形象描繪。
那些大時代下的小情緒,小人物身上大時代的烙印,水乳交融。
實在太喜歡這個結尾,含淚的微笑,那是經典悲劇的程式,Show must go on,那是芸芸衆生的程式。
不知道當初亦舒在創作《傷城記》的時候,是否從這部電影中取經。
雖然因為年代久遠,那個時期的日本電影裡,無論男女演員,演技凸顯生硬,失之于形式化,有種中國譯制片那個年代配音的「鄭重」感覺,然而正是這種令人有些「不自然」的表達,反而将電影無端籠上了一層戲劇的濾鏡與光輝,顯得倍加蒼茫厚重與滋味悠長。
何況一看到原節子那瑩潤明朗的面龐,以及眼中淡淡醞釀的淚光,便舍得将一切都原諒。
「光風霁月」這樣的詞語用在大多數演員身上,總歸是too much了,但是用在原節子身上,交關妥當。
在資料館看一部古早的日本片,從頭至尾的吱吱聲響,做了夢魇般的背景音,然而正是在這種「不适」與「怪異」當中,仿佛捕捉到了幾分小學時候看集體電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