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健康還是疾病,我都願意與眼前的這個人相伴到老,至死方休。”
有多少渴望忠貞愛情的癡男怨女,一遍遍地在婚禮上許下至死不渝的誓言。
就有多少被“忠貞”禁锢的人們,在貞節牌坊下獻上自己被活祭的人生。
我們的愛情要經曆多少世代才可以不被“忠貞”所定義?
或許電影《相愛相親》可以給出答案。

忠于時代
貞節牌坊是古時帝王用來表彰那些死了丈夫卻不改嫁,甚至自殺殉葬女性的一種方式。
影片中的姥姥(吳彥姝飾)就是這樣一個為了丈夫守候一生的女人。

姥姥嶽曾氏17歲與丈夫嶽子福結為夫妻。
結婚第二年,因為村裡鬧了饑荒,嶽子福隻身進城闖蕩。
一走五十年,嶽子福彼時已經在城裡另組家庭,育下一女。
兩人再相見時已是人面白骨,嶽子福被運回老家入土為安。

甚至于二房的女兒突然到訪,想要挖出嶽子福的骨灰與自己母親合葬時,姥姥依然死守墳地。
無法與活人相愛,定要與死人相依。


為了守住墳墓,年過八旬的姥姥想方設法證明自己和嶽子福的婚姻關系。
三番五次給村裡義務咨詢的法律顧問送去糖果,想要求得一紙證明。

甚至得知二房女兒要将她告上法庭時,主動進城尋求電視台采訪,捍衛自己守墓的權力。
姥姥的故事引得衆人唏噓,但在現代的社會語境下,這種行為又讓人難以理解。
姥姥對這個男人的感情是愛麼?似乎是的。
她忠貞不渝,為了這個人苦苦等候五十年。

無法見面,一封封被珍藏的書信成了姥姥最真切的惦念。
沒有照片,姥姥用家鄉的女性漢字繡成丈夫的名字挂在房間。

但這是愛情麼?似乎又不是。
寄回的書信上言語淡然與愛無關,僅是責任的體現。
看到照片時故人青絲像路人花白,早已面容難辨。

與其說姥姥堅守一輩子是為了愛情,不如說她一直守着不放的是自己對愛情的幻想和期待。
影片中姥姥話不多,最有力的話當屬薇薇詢問姥姥,自己是否要和那個不受媽媽待見的男友私奔時,姥姥說出的“好”字。

這是在當時婚姻權力結構中,失語的女性所能表達出的對于愛情最堅定的回應。
或許她也曾無數次憧憬與自己愛的人私奔相守,可縱然眼前的“愛人”已經選擇與别人共度餘生,她也不想甚至不能再去尋覓另外的良人。
我們願意相信姥姥堅守一輩子是因為愛情,卻也不得不承認在宏大的時代叙事下姥姥的“愛情”早已被制度所規定的女性“德行”浸染。
她固然有自己堅持的理由,但無可否認這種堅持也是時代的要求。
忠于婚姻
影片的張艾嘉飾演的女性嶽慧英,是個被生活糾纏的女人。

中年喪母失去至親,面臨退休喪失社會連接,脾氣暴躁與女兒矛盾重重,跋扈強勢顯得丈夫懦弱平庸。
一系列的接踵而至的煩惱使她無力招架,更要命的是她的情感生活也出現了混亂和迷茫。

在一次意外的受傷暈倒後,嶽慧英夢到了一位模糊了面龐的少年。醒來後,看到旁邊一位學生家長悉心陪伴。

困頓的現實,奇幻的夢境,加上眼前這位耐心的男人,嶽慧英與丈夫平淡的感情生活有了一絲隐秘的裂痕。

影片中,嶽慧英和這位學生家長有過四次碰面、三次接觸。
但最終編劇沒有讓嶽慧英的“婚外故事”繼續,忠于丈夫是嶽慧英在影片中的選擇。

影片通過丈夫和女兒的一次對話,引出了兩個人的愛情故事。
年輕時,兩人相識,彼此愛慕。
後來丈夫尹孝平服役當兵,嶽慧英考上了師範學校。

在當時那個大學生稀缺的年代,嶽慧英與尹孝平的結合顯然充滿着“不對等”和矛盾。
但嶽慧英既沒有擡高自己的身段以換取愛情裡的更多“權力”,也沒有就此屈服聽從父母命、媒妁言。
在嶽慧英的堅持下,她說服了父母,堅信愛情兩人沖破重重阻礙結為夫妻。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兩個人的感情在柴米油鹽中日漸淡薄。彼此的生命裡都出現了一個有着朦胧暧昧感的“第三者”。
婚姻中的人,愛情也好、親情也罷,最重要的是“懂得”。
丈夫尹孝平懂得嶽慧英虛張聲勢下的脆弱,也懂得她此刻内心受到的所有折磨。
嶽慧英退休那天,尹孝平換了輛車等在她校門口接她。
提起年輕時兩人關于退休後遊離山川湖海的約定,嶽慧英早已不記得。但她已然看清了夢中那位面龐模糊的少年,正是丈夫年輕時的模樣。
忠于當下
忠貞不渝的愛情縱然值得歌頌,但當社會變得複雜難料,愛情也成了高難度和高風險的藝術。
影片中,嶽慧英的女兒薇薇,與一位酒吧駐唱歌手阿達墜入愛河,她沒有考慮什麼天長地久,她隻在意自己刹那間的感覺。

駐唱歌手,顯然不是父母一輩能夠認同的職業,甚至難以支持兩個人的生活。
但薇薇不在意,“我也可以工作,我沒見過多少女生是結了婚就可以不工作的”,這是薇薇給出的答案。
但阿達與薇薇的感情,還有其他牽絆。
本想到北京追夢的阿達,路過薇薇所在的城市,突如其來的戀愛讓阿達暫時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可如影片中阿達的名字一樣,阿達對于薇薇,并非歸人,僅是過客。
短暫駐足之後,阿達選擇繼續前行。

與姥姥不同,薇薇選擇了不再等待。
“我不會等你。”
不是愛情善變,是已經握住了當下的美好,至于未來的風險就交給變化吧。
影片《相愛相親》,譯名《Love Education》。它試圖通過祖孫三代人120分鐘的故事,教給大家一個關于“愛”的道理:
姥姥相信愛是一輩子,她忠于時代的要求;
媽媽相信愛是一句話,她忠于婚姻的承諾;
女兒相信愛是一刹那,她忠于當下的感覺。

看起來,祖孫三代人的故事,似乎讓愛情變得更加“輕浮”,從前一生隻愛一個人的故事,到了女兒這代已經不再适用。我們似乎不再對愛情保有敬畏和忠誠,隻在意自己的判斷和感受。但事實上,每一代人對于愛情的選擇都是社會結構使然。
正如著名社會學家盧曼在《作為激情的愛情》一書中所說:愛情的自由化,對應的是整個社會結構性的變遷。而在高不确定的社會情境下,“忠貞”意味着更大的風險和更高的代價。

著名女性小說家塔亞莉·瓊斯在《美國式婚姻》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出身上層階級的女藝術家瑟萊絲蒂爾,因為丈夫入獄逐漸對另一個人産生了感情。五年後,丈夫出獄回歸,但這卻讓瑟萊絲蒂爾陷入了猶疑。
面對女兒的所作所為,父親大聲怒斥,指責她自私自利、對婚姻不忠。
瓊斯試圖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跟大家探讨一個問題:現在的愛情,需要被忠貞定義嗎?對愛情一味的忠貞意味着什麼呢?
就書中的兩個人而言,對于監獄中的丈夫,對愛情忠貞的他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甚至還能在監獄中擁有精神支柱——他的妻子。
但對于妻子來說,忠貞于愛情,等于放棄了自己本可以掌控的人生。

這本出版于2018年的小說,被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列為夏季書單,并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這本書所獲得的成就表明,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代人對于愛情的困惑。
在今天,人們對于愛情的要求更加嚴苛,不僅要情投意合,還需要心靈相通。此外對于伴侶的要求也遠超從前:他要能給人歸屬感,身份,舒服的生活;生活的邊界,新意,熟悉感,可預見性,以及驚喜;同時,還會有無數的旁觀者拿忠誠挾持婚姻。
這不僅意味着步入婚姻對我們而言更加審慎且沉重,我們更難在不同的人中間做出關于婚姻的抉擇。還代表着一旦我們擇一佳人,與其喜結良緣,一旦挑選出現偏差,我們對于愛人乏味、懶散、無能等一切變壞可能性的責任都更加沉重——因為他/她是我們認真挑選的決定。
對于生活在瞬息萬變社會中的我們而言,“忠誠”這個枷鎖,讓我們的愛情和婚姻太過沉重。

《奇葩說》第6季中有一期,探讨了現代人恐婚的問題。
蔡康永講到,婚姻之所以讓人恐懼,是因為它設定了一個讓人們似乎難以跨越的标準,那就是一旦結婚就需要忠貞不渝。我們接受了這種暗示,但卻鮮少有人能夠做到。
反之,讓婚姻不那麼可怕的方式,就是讓“忠貞的愛情”消亡,以一種更加生活化、可接受的方式作為替代。

忠貞愛情消亡史,或許就是現代人重新正視愛和婚姻的曆史。
希望有一天,會有越來越多的新人,在婚禮上說出:
“我珍惜此刻/因為對此刻的珍惜/我希望我們有一個值得珍惜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