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應該停止探索,我們所有的探索最終将回到我們的起點并第一次了解該處。”這是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詩句,也是放在影片片頭的一段話,在此之後,導演就以類似遊戲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在90年代末期另一種奇妙的觀影體驗,同時對傳統道德、價值、選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消解和颠覆,形成了後現代主義電影的标志。
遊戲開始了,在德國柏林,曼尼正在給他的女朋友羅拉,他告訴羅拉自己丢了十萬馬克。20分鐘後如果不歸還十萬馬克,他将會被黑社會老大初死。時間緊迫 為了營救曼尼,羅拉開始思考誰可以短時間内借十萬馬克,她想到了她的父親,她開始奔跑,經曆了三次死而複生的闖關經曆,她最終在20分鐘内解決掉了十萬馬克的問題,與男友曼尼揚長而去。
羅拉快跑是20世紀末期德國實驗電影的代表,這種實驗電影在後現代主義頻發的背景下變成了後現代主義電影 ,後現代電影指對後現代社會特征進行反映反思的類型,它具有知識精英的懷疑氣質,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求性,不再相信人類解放的宏大叙事,它是對崇高感、悲劇感、使命感的疏離和拆解,簡單來說就是用反叛精神來突顯出一種強烈的實驗性質和前衛立場,像21世紀的《蘇州河》等都是後現代主義電影。從電影叙事角度來看,羅拉快跑顯然打破了好萊塢的慣用叙事結構,用遊戲的方式展現了闆塊式結構,采用分段叙述同一人的不同命運,沿用着《土撥鼠之日》和《盲打誤撞》的結構和想法,同時加入了大量的遊戲元素、激蕩的音樂,這減弱了電影叙事性,而且三個闆塊式把叙事結構重新解剖,三個闆塊幾乎沒有任何關聯,每一個闆塊都是講自己單獨的故事,有着自己本身的起承轉合,這一想法影響了後世的很多的導演,不僅僅是遊戲元素和闆塊式結構的前衛,導演嘗試着将電影裡的每一個人物賦予生命和命運,也就是《蝴蝶效應》。羅拉的每次出現,早了幾秒晚了幾秒都對遇到的人的一生産生了影響,導演僅僅用PPT的形式就向我們展現了這個多元的世界,羅拉經過的那些關卡,遇到了那些人,改變了命運,這好像是歐洲電影慣用的方式,也恰恰是後現代主義的思想--關于命運、關于這個世界的未知感,關于無以名狀的操控力,這一切都浮現出來,後來香港的銀河映像也大多呈現出這樣一種思考,羅拉快跑的電影叙事諷刺了這不知去處的人生;從電影畫面來看,影片加入了很多的現代元素,我們好像很難從影片中看出什麼教科書般的視聽語言,隻有動漫、PPT還有一頭紅發的羅拉在狂奔,這也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特點 也就是多元拼貼,黑白與彩色、高速攝影、快慢鏡頭.... 觀衆的眼睛好像一直在随着鏡頭移動,沒有絲毫的停止,鏡頭不止忠實于羅拉,更是所在這個世界裡的人。有個奇怪的現象,羅拉快跑更多是多個長鏡頭拼在一起,在多個長鏡頭的組接下超越時空,這可不可以被視為一種新型蒙太奇,即使兩者相反...... 從藝術風格來看,羅拉快跑以其獨特的叙事結構呈現出無止境的開放意識,借住羅拉三次對時間與命運的探索,在奔跑中進行挑戰來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荒謬性,這本身就是一個後現代主義的思想,這種颠覆與背離就是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締造和構建一個非理性和無邏輯的異化世界,形成了荒誕化的審美向度。
對于影片細節,影片中有幾處細節足以證明銀行門口的保安就是羅拉的親生父親,在羅拉第三次趕到銀行門口時,父親已經坐上車走了,此時她大喊一聲,出來開門的正好是保安,而且細聽,背景音中有心跳的聲音......
總體來說,後現代主義電影提倡反叛,給觀衆帶來快感,以極其個性的畫面和邊緣化的刻畫來體現思想和人性的張力,不斷探索我們周邊的世界,在此來看羅拉快跑是一部極其優秀的後現代主義電影。
後現代主義集大成:《羅拉快跑》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簡評|出淤泥而不染的埃莉諾
作者:發條辰首發:《環球銀幕》9月刊斯嘉麗·約翰遜執導這部長片首作的緣起,可以追溯到 27 年前她14歲時參演《馬語者》。在那個片場上,她看到了導演獨特的工作方式與對演員的理解,這讓成為導演的種子悄然在她心中生根發芽。在接下來的20 ...
影評|主觀視角回憶與全知視角叙事的碰撞
作者:發條辰首發:西部影談前段時間,舒淇執導的長片首作《女孩》于第30屆釜山國際電影節獲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這是釜山國際電影節決定轉型為競賽類電影節後的首次頒獎嘗試,無疑也是對舒淇首作就展現出的導演思維和能力的一種表彰。這部帶有強烈 ...
翻譯|The Hollywood Reporter: 兩位出色的演員撐起了這部令人心碎但情緒過于單一的中國劇情片
原文:THE Hollywood REPORTER作者:Jordan Mintzer翻譯:發條辰首發:西部影談在中國導演蔡尚君的最新力作《日掛中天》中,往昔的重負驟然壓向一對舊情人。影片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當過往的 ...
翻譯|Variety: 舊情人再陷新困局,這部中國情節劇吸引人卻難逃套路
原文:VARIETY作者:Jessica Kiang翻譯:發條辰首發:西部影談我們究竟欠所愛之人什麼?哪怕是最忠誠的伴侶,對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也可能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而蔡尚君的《日掛中天》正是圍繞這一悲劇展開,作為威尼斯主競賽的 ...
影評|日式人偶恐怖片的一次回春
作者:發條辰首發:《環球銀幕》8月刊當提及恐怖電影中令人不安、制造驚悚感的“氛圍載體”時,玩偶無疑是一個值得被讨論的絕佳物件。它既承載着人類對拟人化物品的情感投射,也因“非生而似生”的特質而散發出獨特的詭異氣息。從經久不衰的《鬼娃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