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發條辰

首發:《環球銀幕》9月刊

斯嘉麗·約翰遜執導這部長片首作的緣起,可以追溯到 27 年前她14歲時參演《馬語者》。在那個片場上,她看到了導演獨特的工作方式與對演員的理解,這讓成為導演的種子悄然在她心中生根發芽。在接下來的20幾年中,演員約翰遜從來沒有放棄自己導演夢,在09年她小試牛刀拍了一部短片《破鞋》,同時也一直在等待一個好的劇本。

直到編劇托裡·卡門寫下這個關于寬恕和傳承的劇本,這其中關于猶太人幸存者故事傳承的議題讓有着猶太人身份的約翰遜感動。她在采訪中提及這個電影所探讨的問題是植根于時代精神之中的。在前期籌備的過程中約翰遜也與大屠殺基金會反複确認曆史細節,确保片中涉及猶太人大屠殺幸存者團體的情節具備真實感,甚至邀請真實的幸存者參與演出。在傳承幸存者精神這一情感内核之上,這部由女性制片公司制作的影片講述了一個溫柔的、無關乎年齡的、純粹的女性友誼故事。

本片以剛剛失去了自己七十年好友的老人埃莉諾·摩根斯坦為視角,講述她從佛羅裡達搬到紐約市尋找新的生活、交新的朋友的經曆。飾演老人的演員是今年已96歲高齡的朱恩·斯奎布,她曾在2013年的《内布拉斯加》中獲奧斯卡提名。

在極繁主義盛行的主流電影環境中,這個标準的商業片故事既不符合好萊塢大片叙事,也與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其它影片風格不同。盡管影片中仍可見商業片慣用的煽情模式,以及帶有“白左”式的人文立場與精英視角,但身處好萊塢這個高度資本化的體系中,約翰遜依然選擇執導一部承載個人情感與真誠表達的作品,其堅持本身便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