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樓話心
(首發于時光網,想把從前的文都歸整到簡書來)

...

幫助

看《幫助》的過程中,一直有種奇怪的感覺,總覺得影片的基調與以前看過的描述種族歧視題材的作品不同,全片大部分時間都充滿着陽光和喜劇色彩,而飽含血淚的情節卻被置于背景或由角色口述交待一下。

自小時候看過70年代的經典美劇《根》之後,一提到黑人的抗争史,必定聯想到壓迫、沉重、黑暗等詞彙,影響之深刻導緻我看《幫助》時常常會擔心:這樣拍真的合适嗎?會不會太避重就輕、太不嚴肅了?

不過,觀影的第一感覺是騙不了人的,看完此片,我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感動,以艾比琳和明甯為代表的黑人女仆,盡管受盡不公與屈辱,她們卻仍然保有善良、真誠、樂觀、勇敢的可貴品質,或許這些才是影片真正的關注點。

作者的選擇

聯想到原著的出版時間,更加佩服作者凱瑟琳·斯托科特選擇寫作視角的獨特性。2009年,奧巴馬正式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可以說黑人運動已經取得了巨大勝利,如果這時還去寫一個充滿血淚的種族歧視故事,不僅落于窠臼,而且顯得不近人情。

因此,作者幹脆轉移重點,着力描繪與贊美不屈不撓、樂觀積極的人性特質,憑借這一永不過時的主題來積蓄正面的感染力。同時,還通過人物細節刻畫漂亮的蕩開一筆,将種族歧視泛化為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其他偏見,例如社會對未婚女性、職業女性的偏見,以及針對女性的家庭暴力等。而這些問題即使在今天,乃至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極具現實意義,非常需要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與探讨。由此,《幫助》也成功的被賦予了新的時代色彩,相信這也是原著和電影倍受追捧的原因。

每天的選擇

如果要從影片中提煉一點思想内涵的話,我認為那位被驅逐的年邁女仆——康斯坦汀對女主角斯基特說的話,最能概括故事想表達的内核。當斯基特因為被男孩子嘲笑其長相而郁郁寡歡時,康斯坦汀說道:

Every day you’re not dead in the groud , when you wake up in the morning , you’re gonna have to make some decisions . Got to ask yourself this question : “Am I gonna believe all the bad things the fools say about me today ?”

可以想見,這也是所有黑人女仆活下去的動力。在那個通過立法把你劃為二等公民的社會,在那個不允許你使用任何公共資源的社會,在那個随時可能被三K黨爆頭的社會,在那個把你視為肮髒病原體的社會,人的本質是多麼容易被野蠻的扭曲和摧殘,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在現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黑人仍然是一個犯案率高居不下的群體。不僅是美國黑人,隻要是被主流價值觀所排斥的邊緣群體,都容易産生犯罪或者精神疾病,案例不勝枚舉。因此,影片中那些黑人女仆的形象更顯珍貴,她們倍受屈辱,卻仍然發自内心的關懷雇主的孩子,仍然互助互愛共度難關,保持着樸實而高尚的人格。

是的,正如康斯坦汀所說,如果你真認同那些人對你的不公評價,那才是真正的醜陋。也許我們無法左右别人的看法,但我們卻可以選擇做一個更好的人。每一天,我們都必須為自己做出選擇。

歡迎關注我其他的娃兒們:
短篇小說《晚來團扇風》
中篇小說《惡鄰》《少女迷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