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世紀,幾乎所有的好萊塢明星都有過拍攝西部片的經曆,其中有一個身材高大(1.93米),看起來總是懶散的年輕人在1950年代中期投身演藝圈。他出身貧寒,當過兵,幹過伐木工、加油工、挖過遊泳池、當過公寓管理員……即使在他當上演員後的頭幾年内也要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形形色色的工作在豐富了他人生閱曆的同時也豐富了他的失業經驗。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藝術照

        剛入行時,這個年輕人隻能在一些制作粗糙的B級恐怖片裡跑跑龍套,比如《造物複仇》(Revenge of the Creature,1955年);而在《狼蛛》(Tarantula,1955年)裡,他連露臉的機會都沒有,隻是負責安排别人往蜘蛛身上扔燃燒彈。第一個東家——環球電影公司對他的評價是“表演生硬,非常業餘”,甚至覺得他連周薪100美元都不值。有一次他和伯特·雷諾茲(Burt Reynolds)準備參演一部新片,導演看不慣他嘴唇上的痣不打算用他;而雷諾茲在和導演争論特技表演時,一怒之下把導演推進了水箱……結果二人一起被環球掃地出門。

       這個年輕人忍了下來,他說:“父親曾教導我說,讓他們看看你的能耐,别擔心回報。告訴他們你會無償工作,然後讓自己變成無價之寶。” 

...

某人在《造物複仇》(Revenge of the Creature,1955)的扮相  

       28歲的時候,他終于獲得主演西部片電視系列劇《皮鞭》(Rawhide)的機會。那段時間他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一周至少工作六天。他的勤勉得到上天的眷顧,該劇僅用三周時間就跻身電視收視率的前20名,從1959年一直熱播到1965年。在這數年中,他把自己打磨成一個徹頭徹尾的牛仔。

       這個牛仔名叫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電視系列劇《皮鞭》(Rawhide)的造型  

       1964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被意大利大導演賽爾喬·萊昂内(Sergio Leone)相中,出演影片《荒野大镖客》(A Fistful of Dollars),他簽下一份合同:工作十一周,工資一萬五,影片完成後送一輛奔馳車作為獎勵。經紀人覺得他接拍這個角色是“走了一步臭棋”,因為伊斯特伍德在影片中的角色連個名字都沒有。結果,《荒野大镖客》以20萬美元的低成本在美國斬獲350萬美元的高票房。伊斯特伍德扮演的身披鬥篷,頭戴牛仔帽,嘴叼雪茄,冷峻寡言的無名槍手形象立刻風靡歐美影壇。

...

《荒野大镖客》(A Fistful of Dollars,1964年)在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大電影排行榜上名列第38位。

       不過,評論界認為伊斯特伍德的走紅更多是依賴自己英武的長相而非演技。伊斯特伍德緊接着被邀請拍攝續集《黃昏雙镖客》(For a Few Dollars More)和《黃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完成這套“美元三部曲”(Dollars trilogy,或稱镖客三部曲)後,他成為繼約翰·韋恩(John Wayne)、詹姆斯·斯圖爾特(James Stewart)、加裡·庫柏(Gary Cooper)、亨利·方達(Henry Fonda)之後新一代西部片大明星。而這套影片的拍攝地——廣袤的西班牙阿爾梅裡亞荒原(Almeria)後來也成為諸多西部片拍攝勝地。

...

伊斯特伍德在《戰略大作戰》(Kelly's Heroes,1970)中的造型

      1967年,從西班牙荒原重返好萊塢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馬爾帕索”(The Malpaso Company),“Mal paso”是西班牙語“錯走一步”的意思,伊斯特伍德覺得這個名字頗有諷刺意味,可以激勵自己不斷進步。1968年馬爾帕索公司制作了首部西部片《吊人索》(Hang 'Em High),是負責影片發行的聯美公司有史以來開畫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此時老東家環球公司也找上門,與這位曾經被自己掃地出門的大明星合作了好幾部電影,其中1971年的驚悚懸疑片《迷霧追魂》(Play Misty for Me),是伊斯特伍德的導演處女作。 

...

《迷霧追魂》(Play Misty for Me,1971)海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華納兄弟公司的合作始于1971年,兩家公司共同制作了新派警匪片的代表作《肮髒的哈裡》(Dirty Harry)。在片中,伊斯特伍德飾演一個為民除害、辣手無情的硬漢警探哈裡。警探哈裡亦成為伊斯特伍德演藝生涯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而這種将西部片情節放置于城市背景下的新模式立刻受到觀衆的歡迎,伊斯特伍德被親切地稱為“城市牛仔”,成為當時全美最賣座、最受歡迎的電影巨星。随後“哈裡”這一角色的系列電影又拍攝了四部,分别是《緊急搜捕令》(Magnum Force,1973年)、《辣手神探追魂槍》(The Enforcer,1976年)、《撥雲見日》(Sudden Impact,1983年)和1988年的《虎探追魂》(The Dead Pool)。在《虎探追魂》裡,當年青澀的金·凱瑞(Jim Carrey)扮演了一名瘾君子。

...

...

《肮髒的哈利》電影系列(Dirty Harry,共5集)  

       1986年,56歲的伊斯特伍德以無黨派人士的身份競選加州濱海卡梅爾鎮(Carmel-by-the-Sea)鎮長,并以72%的壓倒性得票率當選,任期一屆,月薪200美元(當時他的片酬是每部600萬美元)。此舉不但讓媒體興奮不已,就連裡根總統也打來電話祝賀,對他大幅領先的得票率表示羨慕。一開始,當地居民對這位明星鎮長分外歡迎,伊斯特伍德也很賣力地兌現競選時的承諾,可時間一長,人們發現鎮長大人不那麼愛管事了,經常外出,雖說留了聯系電話但根本聯系不到。當時的居民協會主席說:自打伊斯特伍德上任,我的血壓就沒降過,他的高人氣雖然帶動了小鎮的旅遊業,但實在太亂了,他把海邊一片甯靜所在變成了康尼島(Coney Island,美國著名的休閑娛樂區域),他并不是鎮長的合适人選。當時伊斯特伍德的同居伴侶桑德拉·洛克(Sondra Locke)也承認:“他可算不上個兢兢業業的鎮長”。

...

1986年,伊斯特伍德當選卡梅爾鎮長  

       伊斯特伍德生性風流,硬朗偉岸的外型是他最好的獵豔武器,自從踏入演藝圈,身邊女人就不斷。除了兩次婚姻外,常年同居的情人有六位,至少有八個私生子,至于一夜情更不知有多少。

        見諸報端和伊斯特伍德有染的女演員包括瑪米·範多倫(Mamie Van Doren)、英格兒·斯蒂文斯(Inger Stevens)、珍·茜寶(Jean Seberg)、喬安·哈裡斯(Jo Ann Harris)、傑米·羅絲(Jamie Rose)、麗貝卡·佩爾(Rebecca Perle)、吉爾·班納(Jill Banner)、凱瑟琳·德納芙( Catherine Deneuve)和蘇珊·聖瓊·詹姆斯(Susan Saint James);其他各行各業的有遊泳運動員安妮塔·考斯特(Anita Lhoest)、歌手姬麗·史密斯(Keely Smith)、美食評論家蓋爾·格林(Gael Greene)、專欄作家布裡奇特·伯恩(Bridget Byrne)、法國模特凱西·雷金(Cathy Reghin)、劇本分析師梅根·羅斯(Megan Rose)、野生動物活動家簡·卡梅倫·阿吉(Jane Cameron Agee),前卡梅爾鎮長珍·格蕾絲(Jean Grace)等等……不過呢,伊斯特伍德更喜歡找沒名的漂亮姑娘,四十出頭的時候,他會經常開車跑到海濱小鎮卡梅爾,專程在路邊守候來旅此遊購物的姑娘,和她們玩玩車震。

       因為欠下的風流債太多,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伊斯特伍德就不斷身陷此類法律糾紛。

...

伊斯特伍德與珍·茜寶合作的西部歌舞片 《長征萬寶山》(Paint Your Wagon,1969)

       1992年,由伊斯特伍德自導自演的西部片《不可饒恕》(Unforgiven,1992年)震撼影壇。與以往西部片不同的是,本片可以說是将傳統的西部片中的英雄神話徹底擊個粉碎,片中充滿了忏悔悲怆的氣氛。傳統西部片的世界往往是黑白分明、忠奸對立的,永遠是正義戰勝邪惡。然而在《不可饒恕》中,是與非、善與惡的界限卻變得模糊了,每一個人都背負着罪孽,暴力是解決一切的最終手段。伊斯特伍德将美國西部作為一個弱肉強食的陰暗世界展現在觀衆們面前,人性的黑暗亦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影片結尾字幕寫着獻給賽爾喬·萊昂内與唐·西格爾(Don Siegel),因為伊斯特伍德的導演風格深受這兩位大導演的影響。《不可饒恕》獲得第65屆(1993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是華納兄弟公司曆史上的第四部最佳影片,也是伊斯特伍德從影以來第一次拿到奧斯卡小金人。

...

《不可饒恕》裡的老牛仔威廉·曼尼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重新舉起槍。本片在AFI百年十大西部片中排名第四。

       伊斯特伍德曾說《不可饒恕》将是他最後一次自導自演,但是在接下來在他執導的每部影片中他基本上都出現了,包括《完美的世界》(A Perfect World,1993年)、《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絕對權力》(Absolute Power,1997)、《迫切的任務》(True Crime,1999年)……。或許因為有着在歐洲工作的經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電影廣泛地受到歐洲評論界的關注,被贊為是“當今影壇最具才幹的藝術大師”。這種現象突出體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和法國著名電影期刊《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對他的寵愛有加,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幾乎他執導的每一部影片都被《電影手冊》評選為年度十佳,同時數次獲得戛納電影節褒獎。克林特對此感慨道:“在我執導第一部電影時,在美國除了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著名影評人、劇作家)支持我之外,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件可笑的事情。而歐洲影迷給我了很多認可和肯定,他們絕對有足夠的鑒賞能力去感知電影藝術的本質。”

...

老牛仔的爵士人生

      進入到21世紀,這個老牛仔煥發出越來越旺盛的創作力。他的同齡人不是息影就是過世,而他還在不斷挑戰着自己,制作出多部中上水準的電影。其中2003年的《神秘河》(Mystic River)獲得第76屆(2004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兩項大獎。2004年的《百萬美元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更是勇奪第77屆(200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這是他個人收獲的第二尊小金人,也是華納兄弟公司曆史上第五部奧斯卡最佳影片。2008年反映種族問題的電影《老爺車》(Gran Torino)為老牛仔奪得第35屆(2010年)恺撒獎最佳外語片,這也是他第三次獲此殊榮,充分體現了他在國際影壇的崇高聲譽。

...

《百萬美元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2004年)劇照  

        2012年,已經82歲高齡的老牛仔依然活躍在影壇,在《曲線難題》(Trouble with the Curve)中扮演一名經驗老道的球探。2013年,他接替斯皮爾伯格執導了根據美國狙擊手克裡斯·凱爾的同名自傳改編的影片《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入圍第87屆(2015)奧斯卡多項獎項,并榮獲第86屆((2014))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導演和年度佳片,并創造了自己電影生涯的最高票房;

...

《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2014) 工作照  

       在此之後,老牛仔以差不多一年一部的拍片頻率,于2014年執導音樂歌舞電影《澤西男孩》(Jersey Boys);2016年執導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的英雄事迹改編的人物傳記電影《薩利機長》(Sully),榮獲第40屆(2017)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2017年執導根據真實反恐事件改編的電影《15:17啟程巴黎》(The 15:17 to Paris);2018年執導并主演《騾子》(The Mule),在片中飾演一名九十歲高齡的老毒販。

...

《騾子》(The Mule,2018)劇照  

      毫無疑問,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影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入行近六十年,出演電影50餘部,執導各類影片40餘部,并為十幾部電影創作過配樂,是電影界作品最豐富的演員兼導演。從入道之初的窘迫到晚年的老而彌堅,他的演藝生涯就是一部半個世紀以來的電影發展史。為表彰他為電影做出的卓越貢獻,1996年美國電影學院向他頒發終身成就獎。他還榮獲2000年紐約國家影評協會終生成就獎、2009年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終身成就金棕榈大獎以及崇高的國家藝術獎章(The National Medal of Arts)。

...

好萊塢最後的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影壇逸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與馬丁·斯科塞斯的恩怨


       馬丁·斯科塞斯始終逃脫不掉命運的捉弄,在一些重要獎項上總要和老對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江湖人稱東木)碰撞,而結果也總是很悲情……

● 2007年第64屆金球獎:東木執導的影片《硫磺島來信》(Letters from Iwo Jima)獲最佳外語片,老馬捧回了最佳導演(《無間行者》)。

● 2006年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東木執導的《硫磺島來信》最終赢得最佳影片,老馬憑《無間行者》拿到最佳導演稱号。

● 2006年美國電影協會年度十佳影片:由東木執導的《硫碘島來信》榜上有名,可惜的是,老馬的《無間行者》卻沒有入選十佳。

● 2005年第77屆奧斯卡:東木執導的《百萬美元寶貝》成為大赢家——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4項大獎。5次沖擊最佳導演的老馬結束在奧斯卡的傷心之旅,與重量級獎項擦肩而過。

● 2005年第62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由老伊奪得(《百萬美元寶貝》),老馬的《飛行者》(The Aviator)成為最佳影片。

● 2005年第57屆美國導演工會獎:老伊以《百萬美元寶貝》獲年度最佳導演大獎,打敗了同樣入圍的老馬(《飛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