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在看完三部華語片後的威尼斯電影節就這樣準備劃上句号了。但事實證明,我再次低估電影節的魅力所在了,不到最後一刻,随時會有爆點出現。我們隻需安心等待,總會出現,或早或晚,就像今天。
上午,就像這幾天每天的往常,坐船從主島去電影宮,路上一邊處理前一天發布的許鞍華導演訪談信息一邊整理下午王晶導演的訪談提綱。
然後走進電影宮準備觀看倒數第三場主競賽影片,這是一部墨西哥影片,叫做《新秩序》

對該片完全沒有期待,因為導演米歇爾·弗蘭克的上一部作品《艾普爾的女兒》雖然在戛納獲得一種關注獎項,但是影片本身沒有什麼意思。
然而卻被這部突如其來的電影炸到半空,久久無法落地。甚至都沒注意到首場結束時經久不息的掌聲和衆媒體人的大喊聲。
這部影片描述的是在墨西哥一個上流社會家庭在舉行婚禮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個意外事件并由此事件所引發的一連串連鎖反應。

後來被朋友問及為何感覺這部電影帶給你這麼大震撼,比去年的金棕榈《寄生蟲》,金獅《小醜》以及今年柏林的爆點《DAU》呢。
雖然這些類型電影是無法放到一起刻意對比的,我依然會覺得這部影片帶來的震撼遠遠超過了那幾部。
這部影片時長88分鐘,很緊湊的把《寄生蟲》的窮富階層對立,《小醜》中的反社會暴亂,以及《DAU》中的性虐羞辱場面湊齊了。
除此之外,導演通過一次次的情節反轉不停讓觀衆感受智商被碾壓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跟看諾蘭的《信條》還不同,因為《信條》裡的各種概念是超出人類現有認知範圍,而這部電影裡面所發生的一切都看似合理,在可控範圍内,卻一而再,再而三失控。前一秒鐘你剛覺得可以把懸着的心放下了,緊接着的下一秒會吓得你目瞪口呆。這種接連失控會誘發觀衆内心的恐懼,所以很多人看完都說吓出了一身冷汗。

其次,這部電影打破了以往對于跨越階層,力争上流的固有觀念,如《寄生蟲》裡窮人對富人的豔羨,借用豆瓣評論裡的一句話,看完這部電影,你會覺得不管身處何種階層,都是不安全的,因為裡面除了底層和中産之外,還包含了高層統治階級,而正是發生在統治階級身上的意外事件将一切不安全感無限放大。
再次,導演将這個故事放到一個架空的時代,這樣就可以更加肆意的展示階級鬥争和暴力政變,也可以讓劇情的走向更加富有戲劇化。而其高明之處在于他所營造出的真實感讓這些内心明明知道這是一個虛幻場景的觀衆在觀看過程中還是會沉浸其中,無時無刻不會覺得裡面的一切都會發生在自己生活的當下。

看完上午場,我立即又訂了下午兩點的第二場,後來發現如此操作的不止我一人。在二刷的時候,我發現影片開始的前十分鐘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描述婚禮的群演場面,這裡面其實交代了很多錯綜複雜的人物關系,而這些關系都是和後續情節相關聯的。

另一點新發現是導演的鏡頭語言很絕妙,當他希望讓觀衆看到并記住某個人的時候,在場景中無論有多少人出現,觀衆的視線都會被那個關鍵的人物所吸引,這種吸引并不是通過誇張的動作或豔麗的服飾。
導演米歇爾·弗蘭克在威尼斯之後會到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做評審團成員,《新秩序》同時會在西班牙展映,此外這部電影也同時入選了TIFF多倫多影展,下周會在北美放映。
如果幸運的你恰好在這兩個城市,那很推薦去看一下這部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