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英國的時候,在劍橋,那個時候拼命的想要學習英語,每天晚上看非常多的劇,睡覺的時候還一直在聽廣播,甚至參加越來越多的報告,并且還去theater去看各種話劇。而其中比較深刻的就是去一個給老人辦的面對死亡的座談會。全場看過去,平均年齡應該七八十歲,少數幾個如同我一樣年紀的年輕人,有些志願服務的中年人,更多的是面對死亡話題的老年人。
剛開始是多個報告,其中的一個是一個醫生,宣傳NHS多麼的好,怎麼的延長各種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生活年限。而後面有一個女性志願者,猛烈的抨擊了醫生的理論。她說到自己的例子:她的妹妹是一個熱情開放的人,但是在她的人生最絢爛多彩的時候,一次帆闆的時候受傷成為了無自主呼吸的植物人。在其後的幾年,面臨着這樣的不可能恢複的情況,她和她的父母做出來了自己的決定,認為出于對其女兒和妹妹的了解,認為她不願意這樣活着,與其這麼看着她受苦,不如放手,讓她走。但是這樣的決定并沒有得到醫院和法院的支持,家屬沒有權利決定她作為植物人活着的權利,依然給她挂氧氣瓶輸液。她說這麼一個故事的目的就是一定要簽自己的死亡同意書,把‘當自己受重傷無能力決定自己生死時’的決定權交給其他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而在後來的小組讨論中,這個小組也是最多人的。
我參加了一個安樂死的讨論會。每個組都有一個志願者。而我們這一組的志願者的父母都是安樂死。當時一個八九十歲左右的老爺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結婚幾十年,三年前愛人去世了,從那以後他一直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義,他有女兒,有外孫輩,但這些快樂都彌補不了失去自己一生摯愛的痛苦。他覺得自己活着帶給女兒及其他親人的快樂,彌補不了活着帶給自己的痛苦,一直有想要解脫的想法。甚至在埋怨英國沒有安樂死的情況下,他說為什麼我們不可以自己做呢?(意思是自殺)當時我們聽了忙勸他,‘自己可能會把事情弄的更糟’,其實我們也沒有更好的理由來說服這個人生經曆比我們自己更豐富的老人。
而在讨論會中,最有争議的就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安樂死怎麼弄?我們這組志願者的父母就有些阿爾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在還沒有完全喪失的時候,就選擇了離去。但是這個争議在于,阿爾茲海默症的患者可能在最早出現征兆的時候授權其他人以權利決定自己的安樂死,但是随着症狀的發展他們求生的欲望卻反而強烈,這樣可能就和前面清醒時的授權相違背,因此親人很多時候隻能看着他們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說這樣的一個經曆,不是要宣傳安樂死,反而是想大家正視阿爾茲海默症的存在與嚴重。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女兒的決定是殘酷的,但是其實不然,女兒也算是盡了自己的努力。我的外公就已經有些阿爾茲海默症了,雖然有時還能認清楚一些人,但是和電影表現的很類似,他的某種記憶已經是不帶某種感情的狀态了。對于身邊事情的發生存在某種漠視的狀态。從他的眼睛中看不到眼神,看到的是一種渙散。給人一種‘身體還是那個身體,人已經不是那個人了’的感覺。這樣的情況,相對于比較成熟富裕的倫敦,在中國的農村,情況隻能更差。在外公剛出現症狀的時候,我曾經建言父母多給予他關心,甚至多給點贍養費增加營養,這樣可以延緩疾病的發展,但是出于他們關心父母不如關心子女十分之一的心态,他們什麼都沒做,讓疾病急劇惡化,可能這也是所謂的久病床前無孝子吧,抑或者都是窮的原因。随着生存年限的增長,阿爾茲海默症和其他老年疾病的發病比率隻能逐漸提高,在缺乏大量配套設施的情況下,我們的情況隻能比他們發達國家更糟糕。
我不了解阿爾茲海默症,也不知道他們的世界到底是什麼。電影采用另一個角度,從患者角度,是很好的一種切入點,但是這樣的一個角度就讓觀衆如墜雲裡霧裡。本來一個感人的電影,反而似乎有些劇情甚至驚悚。無論在什麼時候都無法醞釀足夠的感情,情感的積累沒有一定的後繼力,最後反而感動不是感動。
而電影中揭露的,也可能現實中面臨着的,就是失智老人的權利問題。當他們困在自己的時間裡之後,他們很可能無力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在面臨着如同電影中的言語甚至肢體暴力的時候,就難免隻能忍受。而作為家屬如果沒有做夠的精力和情感投入的話,也很難覺察到問題所在。
總體來看,這個家庭很明顯的分成兩邊,一個是女兒D1和母親(已經去世);一個是父親和另一個女兒D2(已經去世)。而作為僅存的兩人,二人的情感卻不似分别的深厚。雖然父親是一個工程師,但是内心住着一個活潑的人,表現在包括跳踢踏舞和經常的英式幽默。而女兒則是一隻很理性的存在,父親說這來自于其母親。因此可想而這在從小的生活中,女兒D1和母親負責維持家庭的decent,而另一個女兒D2和父親則負責家庭的vigour。這樣的分工也讓D1和母親之間形成了默契和了解,D1和父親則不然,而D2則和父親形成了絕配。在一個有一個非常sober母親存在的情況下,父親的角色就是更親近一點,這可能也是little diddy的來源了。但是很不幸的是,女兒D2意外去世了。而作為父親的男主在患阿爾茲海默症之前很有可能壓抑自己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則在發病之後得到宣洩,因此才有女兒D2是他的favorite的表達。而這種的劇情設計和英國女王的家庭很類似,碰巧的是女兒D2則飾演過中年的英國女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同樣的也有一個妹妹,是社交名媛。女王的父親前國王喬治六世從小口吃,比較害羞,而女王的母親伊麗莎白王太後則是很剛毅的女性,一直堅定支持她的丈夫喬治六世。女王本身我們大家也都知道,是一種克制隐忍的象征。
另外看到美國一個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臨床效果不好的新聞,真的讓人感歎,距離治療還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