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筆記之《 三毛流浪記 》 趙明、嚴恭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諷刺喜劇和兒童題材的結合
一、導演對諷刺題材的把控力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三毛的出場: 煤堆裡鑽出了兒童流浪者三毛
不滿的兒童與嘲笑他的清掃者并置,表現出幽默諷刺感。
三毛的生活: 沿街乞讨、流浪
餓着肚子對着櫥窗裡的食物流口水,但不偷不搶。
不幸被富人的車撞倒,反而被車上的人摔倒,嫌他擋路。
二、 諷刺的對象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時代
時代不能給兒童以生活的保障 , 卻始終在教壞他,讓他做扒手、成為街頭流浪兒。
· 社會
三毛在路上看到有錢人的錢包掉了出來,不斷地喊他、提醒他,可丢錢包的人卻返回來打他,認為他就是扒手。
這種時代的偏見在影片 《 萬家燈火 》 裡也有體現。
三、 獨特的兒童形象定位、兒童的習性與行為方式。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定位
貧窮但分得清善惡
扒手集團讓三毛去偷竊,三毛不肯。
習性與行為方式 :
影片結尾,三毛被富太太收留,給他改名字叫湯姆,讓他喊自己達令。
三毛覺得稀裡古怪,所謂的上等人的文明不堪入目。在給他改名的命名儀式上,三毛帶了一幫流浪兒朋友,把富人家攪得一塌糊塗。最後他甩開護院給他的小西裝,離開了富太太的家。
四、社會對兒童的殘害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 兒童無以為家,得不到物質生活的保障。
· 扒手希望将兒童訓練成扒手,使他們變成壞人。
· 所謂的上等人,試圖用虛僞的方式教化他們。
· 這些方式都被三毛所不齒,恰好地表現了兒童特性。
·影片用挪揄的手法,諷刺現實以及上層社會對自身污濁本性的虛僞遮掩。
五、 對當下漫改電影的啟發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 《 三毛流浪記 》是漫畫改編的成果作品。 ( 原作是張樂平的同名漫畫 )
· 兒童的形象應該是低齡、 “ 智商偏低 ” 的嗎?
·兒童形象應該有多面性、内涵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