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期待與你一起,在電影裡創造故事!

...

就在今天,曾經因為一首《Let It Go》,讓很多人記住的《冰雪奇緣》第二部,登陸中國院線。

但我今天想說的不是這部電影,而是原計劃與《冰雪奇緣2》同一天上映,卻在前一天緊急撤檔的一部小衆電影。

有多小?

這部電影講的是長春一位普通家庭的老奶奶,因為查出肺癌四期,醫生給出的診斷是,最多還能活3個月。

...

為了讓奶奶開心安詳地過完最後的日子,至少不到萬不得已,家人決定隐瞞病情,不讓奶奶知道。

這種情況,似乎在中國很普遍。

中國人把生老病死看得很重要,特别是長輩的生命,已經成為一個家族所有人的牽挂。

...

所以說這部電影的故事本身很小,但是這個故事講起來,又并不普通。

老奶奶有2個兒子,2個女兒。2個女兒如今早已嫁出去了。

而大兒子海濱和二兒子海燕很早的時候,就分别去了日本和美國,算起來已經有幾十年沒有回來了。

...

...

海濱有一個兒子,叫豪豪。海燕有一個女兒,叫Billi。

...

...

這樣看起來,在“養兒防老”觀念很重的中國家庭,奶奶的現狀是很悲慘的。

她連去醫院檢查都是在自己的妹妹(小姨奶)陪同下,兩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顫顫巍巍地穿梭在醫院的走廊。

...

也是小姨奶最先得知奶奶的病況,并随即通知到奶奶所有的親人,讓他們保守這個秘密。

而為了找個理由一家人團聚,其實就是去看看奶奶,他們編造了一個謊言。

...

讓豪豪與剛認識3個月的日本女友,在中國辦一次婚禮。

這部電影的中文名叫《别告訴她》,但它的英文名字似乎更貼切《The Farewell》(告别)。

...

一群晚輩,用一場婚禮的名義,來與奶奶告别。

這樣的處理方式看起來有些荒誕,但是對于中國家庭而言,确實要稀松平常。

我相信很多人都經曆過,爺爺奶奶病重在床,眼看快要不行的時候,于是張羅着子孫晚輩回到家圍在床前。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對于死亡看得非常重。

就像前面說的,中國長輩的生命,其實是關乎全家的。

...

因此,長輩的離世,特别是閉眼咽氣的一瞬間,床前必須有人,越多越好,這樣才顯得家族興旺,子孫滿堂。

而且,大家一定要盡情哭泣,越大聲越好,這樣才顯得子孫孝順,不至于讓長輩走得寒心。

...

也正是因為這樣,《别告訴她》中的奶奶,從家人被告知病情開始,她的生命以及未來,都成了子女們需要共同承擔的一切。

他們商量好,不到萬不得已(也就是真正不行的時候),所有人都隐瞞下她的病情。

...

如果說,這一家子是純正的中國人,一生受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似乎這部電影就落入俗套。

但是,《别告訴她》采用了一個新的視角。在美國長大的Billi,是這場告别的第三視角見證者。

全片,其實也是用一個非常明顯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來表現對生命的态度。

...

Billi很小的時候,就跟随父母移民美國紐約。記憶中後來隻回來過一次,但是她跟奶奶的關系很好,經常陪奶奶越洋通話。

...

Billi和豪豪其實是很典型的移民二代,他們多年未曾踏足中國,所處的生活場景與浸染的文化習慣,都已經與中國相差甚遠。

Billi和豪豪兩人的國語都說的不太好。

...

但有一點,豪豪從小生活在日本,同樣作為亞洲文化,日本的家庭觀念與中國的傳統思想有相似之處。他們更願意有家族認同感。

因此,大哥海濱和二弟海燕在對自己身份的認同上,有明确的差異。

一次飯桌上聊到文化差異,海濱直接承認自己還是中國人,因為根在這裡,這個根其實就是母親。

...

但是海燕則不一樣,他說嚴格意義上講,自己是美國人,因為拿着美國護照。

...

這其實是中西方差異的極端體現,隻是采用了美國和日本的兩種外來文化進行一次柔和的對比。

最明顯的,在于海燕和海濱兩人關于母親該不該被告知得病的争論。

常在日本的海濱和常在國内的兩個妹妹以及小姨奶,構成了傳統中華文化的認知,認為不應該告訴奶奶真相。

...

這樣會讓奶奶有心理負擔,而這種負擔,本來就應該由活着的晚輩來承擔。

但是海燕則不同。

他其實主張告訴母親,因為這樣隐瞞病情,在美國是犯法的。但是他一個人無法違抗整個家族其他人的意願。

...

相比Billi完全西方化的思維觀念,海燕其實是處在中西方文化沖突的中心。

在美國生活這麼些年,他們夫妻兩一直試圖讓自己融入美國人的生活習慣,接受美國的文化理念,包括對孩子的教育。

...

這一點,在Billi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

Billi成年之後,無論是工作也好、住房也好、生活也好,完全獨立于父母。

這是美國文化最直觀的表達,他們把個體看得很重要。

因此,Billi必須學會獨立,她要努力去申請獎學金,去工作賺錢交房租,平時也不跟父母住,隻有周末的家庭晚餐會在一起。

...

如果說,這都是生活上的被動要求,那受美國文化熏陶之後的Billi,在與父母相處的模式,也完全不同于中國傳統家庭文化概念。

Billi會主動與父母實行平等交流,要求父母坦白真相,甚至她會對父母提出要求,比如戒煙戒酒。

...

這在中國家族文化中,長輩至上的思想中,是難以想象的。

就像海濱,雖然常年在日本生活,但還是有根深蒂固的中華傳統文化觀念。

在送Billi去酒店的路上,就一直以一個長輩訓話的态度,告訴Billi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而Billi也隻能一直回答“我知道”。

...

他們之間最大的一次沖突,是Billi看到爸爸海燕和大伯海濱在窗邊吸煙,便過來質問:“你不是戒煙了嗎?”

...

然後對大伯海濱說:

“你别給他煙。“

...

面對這種情況,海燕于是主動不再接海濱遞過來的煙,而海濱卻開始教訓Billi:

“你不要管他了。他是你爸爸,你不該管他!”

...

多麼熟悉的場景。

中國文化中,長者為大,晚輩很少有能逾越這個界限去責難長輩。

李安在美國生活了多年之後,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父權有了清晰的認知,他後來的作品中,都在或多或少的挑戰着父權意識。

這部電影也是如此。

但它要顯得更加具象和直接。

不同于中國文化的上下有序,Billi與父親永遠是一個平行的姿态,用來彰顯對個體的尊重。

...

他們會在平時,正常探讨各自的生活、規劃等等,用完全的英文交流。

即使是在中國城市的按摩中心。

...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Billi成年以後就像大多數美國孩子一樣,不能再伸手向父母要錢。

因此,這次回中國,當她一個人出現在奶奶家時,母親問她:“你哪來的錢買機票?”

...

似乎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因為在中國,上大學的錢也是要向父母要的。

還有就是,已經生活獨立的Billi,回到奶奶身邊時,奶奶還會給自己包紅包。

...

當Billi說,我還沒結婚呢(言下之意說,豪豪接紅包很正常,但我沒有理由拿這個紅包)。

奶奶回答,那更得拿着了,你全靠你自己,奶奶也幫不上什麼忙。

...

奶奶的紅包,在中國家庭場景中,已經成了慣例,更像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象征。

像上面那句話,我奶奶就經常對我話。

但對Billi而言,顯得不可思議。正是因為這些種種,Billi不像海濱、海燕一樣,有心理負擔。

她所認同的,就是個體應該有自己的權利去知道真相,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所以,當所有人都想着隐瞞奶奶的病情時,隻有她内心煎熬着,一直想要告訴奶奶。

在她看來,或許奶奶想要告别呢?或許奶奶還有什麼事要做?

...

但這些想法都被其他親人給按了下來。

20多年不回中國的她,才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文化差異上已經形成了天然的隔離,在這個原本應該充滿着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家,也已經與大家形同陌路。

片中有多個場景,用來表現Billi一個人面對着其他人,這種身份割裂,顯得殘酷。

...

...

...

因為Billi本身很愛奶奶,她并非像長輩說的,把病況告訴奶奶是想逃避責任,而是她真的很想陪伴奶奶,她希望奶奶快樂。

...

而那些嘴裡說着要為奶奶承擔責任的人,海濱、海燕幾十年未曾回家,兩個女兒已經嫁出去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顧。

隻有奶奶是一個人。

...

這一次,也是因為有一個妹妹在身邊,幫她承擔着生活壓力。

...

還有一個李爺爺,兩個一大把年紀的人,算不上相互扶持,隻能說是晚年的一個精神寄托。

...

為什麼是精神寄托?

因為爺爺早就去世了,而子女都已經離開自己。在外界看來,自己是兒孫滿堂的阖家幸福場面,卻總是過的孤苦伶仃,沒有實體的依靠,精神寄托就成了活下去的動力。

...

欺騙!在中國文化中,真的太普通。

爺爺去世之前,奶奶就隐瞞了他的病情。到了奶奶這裡,小姨奶帶着一家人隐瞞着這個實情。

而奶奶呢?

他其實一直以來都在欺騙着家人。

比如,自己過得很好,身體也不錯,你們不用擔心···

這些話語是不是太過熟悉?

...

因為中國人家族觀念很重,每個人都在想着幫其他人承擔責任,不想要讓别人有過多的負擔。

奶奶也是,她希望子孫後代都過得好,不要老是被她牽絆。

但是,她真的很渴望一家人團聚。

片中的幾場團圓飯,雖然大家各有心事,但是奶奶卻很開心,張羅着大家吃飯聊天。

...

這場婚禮,本來是子虛烏有的,但奶奶卻總是親自忙前忙後,不願意讓别人插手。

...

但是,這都是短暫的。

最後Billi一家坐上出租車去機場的畫面,Billi從車後窗看過去,奶奶一個人站在巷子尾,向他們招手送别,她久久不肯離去,壓抑的情緒終于忍不住了。

...

這一刻,我真的很想哭。

奶奶的送别,是多少中國家庭最熟悉的畫面,但又有多少人真正關心過。

...

在他們眼中,渴望将孩子送出去,但是又害怕孩子不再回來。

因此,每一次的送别,都注定與孩子漸行漸遠,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就像大姑,她雖然一邊調侃似的以Billi為話題,說還是中國好,但是她其實又把兒子送去美國讀書。

當Billi母親問她,如果你的孩子将來在美國不打算回來了,你是不是依然還會送他去?

...

大姑啞口無言。

最後,我想起奶奶在陪着子孫給爺爺掃墓之後,看似漫不經心說出的一句話:

“到時候,還是把我撒在大海吧。反正你們也不回家。家裡也沒人。”

...

大姑接話:

“說什麼呢,我在啊。“

沉默了一下,奶奶又說:

“還是把我撒到大海裡吧。省得你們到時候啊,跑來跑去的。”

...

這個海,大概說的就是她的兒子們吧(海濱、海燕)。

而那場掃墓,大家離開的時候,也走出了幾個陣營。

...

這大概就是一個中國傳統的家最終從群體走向個體的割裂的象征吧。

可以說,這部電影其實是從美國文化的視角,來重新審視中國文化中家族觀念。

這樣的角度,其實要比一直生活在中國,受中華文化浸染的人,要看的更清楚,感受也更直觀。

記得開頭有一場戲,海燕一家子和兩個美國人一起用餐。

...

海燕在餐桌上講了一個美式笑話:

丈夫将貓死了的消息告訴妻子,妻子說,你不要講得這麼直接,要讓我緩緩,比如你可以說貓爬上了屋頂。

幾個月後,當妻子回來,丈夫這次學會了新的表達方式,他說,親愛的,你的母親爬上了屋頂。

...

這則笑話其實奠定了全片的基調。

看似喜劇一樣的告别,其實是中美文化差異的沖突焦點。

海燕講的笑話,是美國人對待死亡的态度,尊重個體,看淡死亡。

但是這樣的笑話,絕對上不了中國人的餐桌,因為不尊重往生者,也不尊重長輩。

能捕捉到這樣的敏感細節,這要感謝本片的導演。

...

王子逸,華裔青年女性導演,六歲時與父母移民美國,四歲時便開始學習古典鋼琴,酷愛寫作與電影的她于2005年以音樂與文學雙學位畢業後,便前往洛杉矶追尋電影夢。

她的經曆,其實與《别告訴她》中的Billi非常相似。因此,其實導演是想借Billi來表達她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思考。

談到創作這部電影的初衷,她在一次采訪中表示:

當我面臨《别告訴她》中所呈現的困難抉擇時,作為二代移民,我與我的長輩們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因為我從兩方面看待問題。

一方面,從中國文化的角度,我理解他們隐瞞病情的原因。

另一方面,成長在美國的文化環境中,我認為奶奶有權利知悉真相。

在堂哥的婚禮上,我心情非常難過,卻為了奶奶不得不裝出開心的樣子,尤其是看到奶奶雖然身體不舒服,卻依舊那麼熱情而開心地迎接我們。這段艱難歲月讓我意識到了奶奶的堅強,也意識到了中西方文化和家庭觀念的差異。

與其被自己的獨特身份所困擾,不如把它轉換成講故事的動力。這是她對自己的看法。

《别告訴她》在北美市場算得上是今年的票房黑馬與口碑佳作,7月12日從北美上映以來,一直保持着高口碑,爛番茄新鮮度99%,連一向苛刻的Metacritic都打出了89分的好成績。

而它在全球累計票房超過1960萬美元票房,這一數據比起它350萬美元的小成本投資,應該是市場所表現出來的最大認可了。

所以,期待這部電影在國内的上映吧。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你的轉發和關注,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更多影評: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