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公衆号:那一隻蘆葦
一條蘇州河靜靜流淌,一邊是歌舞升天的租界,一邊是殘酷陰森的戰場。
第一天清晨,日軍發起了第一次沖鋒;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戰鬥會這般輕松地結束。大門落下,埋伏的中國軍隊将這小股日軍悉數殲滅。
連長收繳武器時的意氣風發,給幾個逃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在前幾天,端午親眼目睹了,僅僅幾分鐘内,自己的幾十位弟兄地在日軍幾個騎兵的鐵足踐踏下死傷殆盡。可今天,這些日軍們,倒在了中國士兵的腳下。
逃兵們并沒有那麼勇敢,他們來時就沒想過要殺日本人;端午還想過從上海坐郵輪到英國旅行,他還想着什麼時候能回到老母親的身邊,看着自己家裡的田。
隊長讓他殺俘虜,他顫抖舉起槍,又無力地放下。直到隊長把他推到俘虜的身前,向他喊道:“殺你叔的人就是他。”端午才在怒吼中恐懼地射出這發子彈。
俘虜倒下了,他止不住地抖腿......
戰士們的那份熱血與勇敢對逃兵來說太過陌生。晚上端午和老算盤等三人要從水道逃跑;但發現日軍的小分隊也在這時偷遊了進來,他們小心翼翼地避開日軍,遊到了外面的蘇州河。端午轉頭看到另一支日軍隊伍正偷偷從後面的窗戶中翻進大樓。
老算盤示意端午趕緊遊,端午這刻想到侄子還在樓裡,于是大聲提醒樓裡的戰士。呼喊聲也讓隔岸的百姓覺察到了日軍,人們紛紛朝樓大喊:“兄弟們,鬼子來了。”手電筒、探照燈的光,狠狠打在牆上。
為什麼要打仗?端午現在想到,他要守護自己的侄子、母親。而隔岸的百姓則意識到,這場仗不隻是那四百多個戰士在孤立奮戰,這也是場為他們打的仗。
第二天日軍發起了大規模的沖鋒,并且對外宣稱:“将在3小時内攻下四行倉庫。”
隔岸的中國人們正提心吊膽地看着對岸,默默為戰士祈禱,日軍侮辱的言論還在耳邊回蕩。
一個個中國士兵被擊倒了,而一個個中國士兵又站到了他們的身邊。“兄弟,求求你,補上我的位置,鬼子要上來了。”聽到奄奄一息的戰士懇求聲,懦弱的瓜慫也舉起了槍,顫抖地走向前去。而當瓜慫受傷時,老算盤也不顧生死,跑去救援。
日軍鐵了心要拿下倉庫,他們派出了拆樓機和爆破組。戰士們的手榴彈不再起作用,挖掘機的外殼和防爆的盾牌會彈開它們。眼看倉庫将被炸開缺口,無可奈何,百姓們緊閉雙眼。戰士陳樹生站起身,他身上紮了一大捆手榴彈,他堅毅的神情展露了視死如歸的決心,“把這個寄給我娘。”說完,沖向窗口,一顆顆子彈打透了他的身體,但卻阻止不了他的前行。扯開拉扣,縱身一躍,單薄的人影正飛速落向大片厚厚的鐵甲。
“轟——”随着一聲巨響,塵土飛揚,日軍的鐵闆被炸開了口。
後繼的日軍繼續跟進,鐵闆又将合上。而此時的樓上卻多了一條長隊,他們有着同樣的裝束,中國軍服外綁着一圈圈手榴彈。
“湖北通城,李滿倉。”“湖南浏陽,王金鬥”“娘,孩兒不孝了。”
一聲接一聲的宣告,一次又一次的爆炸。爆炸聲在蘇州河岸回蕩,蕩到了死寂的對岸。
百姓們被震撼了,何香凝先生哽咽着,臉龐上兩行淚迹,“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三小時過去,日本軍撤退了。戰士們已無力慶祝,躺下身喘息。歡呼聲卻在對岸蔓延——“三小時到了,日本人食言咯。”賣報小夥踏着飛快的步伐,迫不及待地向天下宣告;樓上的書生坐回了屋裡,止不住為這群鐵血男兒喝彩;戲子們邁開了舞步,唱着振奮人心的橋段;連尊貴的歌女也停在窗前,靜靜遙望這些質樸的男人們。
這些歡笑與淚水,狠狠洗刷着幾個月來國人心中的屈辱。那經曆太多恐懼而麻木的心,又熱騰騰地跳起,越發越高。
這幾場漂亮的戰鬥傳到了中國軍隊總部,為了與戰士們取得聯系,方便傳到指示,要搭一個電話線。通向大樓的橋早被日軍狙擊手盯死。租界的男兒們,前仆後繼地抱着線圈沖向前去,他們紛紛倒在橋上。
這時候,臭名遠揚的惡徒從賭場走了出來,他一步踏上電纜車,将昂貴的西服潇灑地扔向乞丐,跳下車,把頭發系在腦後,捋了捋衣服,便快步沖上橋。奮力将線圈丢向了大樓後,他倒在了血泊中......
夜晚,女孩帶着國旗偷渡過河。國旗帶給了戰士歡欣,又讓戰士們愁苦:是否升旗?那在鐵杆上随風飄蕩的旗幟是國家的靈魂象征,是軍隊意志的寄托;可同時也是敵人不計一切代價要奪取的眼中釘。升了國旗,如何實現堅守兩天的任務?上級正要借此表露我們的态度,以此取得布魯塞爾會議上的諸國的支援。
這天夜裡,謝團長與幾百位兄弟鄭重讨論了此事,決定升旗。
現代人可能永遠不能理解,戰時人看到國旗重新飄蕩在身旁的激昂感情。我們隻是幼時看着操場上冉冉升起的國旗有感到喜悅,最多在奧運會上,看到劉翔在國歌奏起時落下淚水感到動容,伴随着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絕不可能體驗到戰争時,軍人們看到飄蕩國旗心中的震撼。他們曾經曆過國旗被日軍從樓上推落的屈辱,取而代之是紅日白旗;他們也曾經扛着我們的旗幟和兄弟們奔赴前線;他們還在飄蕩的旗幟下,伴着那聲昂揚的沖鋒聲号,揮灑熱血、沖鋒陷陣。
這是中國的國旗,這是軍隊的國旗,這是他們的國旗。
寒風中,樓頂上,幾百人筆直站立。陽光有些凄涼,在幾萬隻眼睛的注視下,久違的旗幟又重新出現在上海,立在搖搖欲墜的大樓上。
蘇州河靜靜流淌,一切就像回到從前。
日軍飛機果然派出飛機掃射樓頂。旗杆被打斷了,幾個人立馬圍在下面,将旗推了起來。飛機一個回頭,一梭子打在他們身上,人群倒下;一群人又撲了上去,将旗子狠狠撐住。不會有觀衆再問了:“不過是一面旗,他們為什麼要這樣?”
原來國旗并不隻是一根木杆和一塊上了色的布料。
英國方面為了租界的百姓要求日軍退軍。國旗最終是保住了。
戰鬥到這算是結束了,布魯塞爾會議推遲,戰鬥已不再有意義。特派員前來轉達上級指令:“退兵!”為将來的反擊留下兵種。
“戰争背後是政治。”特派員說道。
謝團長感到憤怒,因為他們的戰鬥并非作秀;他和弟兄出生入死拼搏絕不是為了給洋人看戲。讓他們揮灑熱血的,是這片土地,是那些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是幾千年來傳承的中華民族精神。就和隻身沖向十萬大軍的常山趙子龍一樣,這對國家民族的忠誠,這以死報國的堅決,這明知失敗,卻毅然決然的勇敢,始終流淌在我們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為什麼要打一場明知會敗的仗?除了聽從上級的命令,或者喚醒四萬萬的同胞,這遠有更加崇高的理由——因為這場仗是為國家與民族而戰,我們男兒必須戰鬥。這也是偉大的悲劇精神——英雄的偉大不在于他的勝利,而在于他面對必定覆滅的命運而展現出的無畏精神。
在民主觀念盛行的今天,在個體自由不斷被看重的今天,人們對這些愛國精神,傳統美德不再看重。那自诩觀念先進的年輕人,以自身的文明舉止而自豪,他們覺得過去當兵腦袋裡想的“種田、女人”太過粗鄙,除了愛國就沒有其它考慮簡直可笑。可當那些所謂的俗人把一捆捆手榴彈纏繞在自己的身上,沒有任何畏懼地向樓下躍去;在這高尚的行為和熱烈的情感對照下,嬌弱的文明人隻該感到羞愧。(我并不是否定人性,推崇狂熱的民族主義;但面對親人、愛人被羞辱、家鄉被侵占,人性的你能冷漠得無動于衷;這人性的價值便值得質疑。)
現在有太多這樣的讀書人了,讀過些自由平等的書,便拿着這蹩腳的武器到處大展拳腳。他們讨厭國家的概念,因為國家隻該是他們的奴仆;他們認為自我就該高高在上,好像現在的一切都是憑空得來,他們享受的也是理所當然;他們甚至對傳統美德也大肆抨擊,孝順父母、尊敬兄弟成了封建殘餘。讀書思考的結果便是,他什麼義務都不用承擔,他們什麼傳統都不需要遵循,他對這個社會沒有任何責任。即使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隻要生長環境不太差,也不會像他們這般。
這些自視甚高的讀書人,最終成了社會的寄生蟲。
我想這就是《八佰》于我們當今時代的意義吧!我們應該知道,當今的和平之花是以多少先烈的血液灌溉的——向先烈們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稍有遺憾的是,《八佰》上映沒有擺脫意識形态;删去的旗幟飄蕩部分,以及後面與前後情節顯得格格不入的批判,導緻觀衆無法激起更崇高的情感,不斷用人物對話來煽情與前剛開始戰士們英勇行為的激發情感相比顯得矯情。
我們隻能等待,畢竟近些年,國家開始承認國民黨在戰場上的功績,這已是很大進步。希望将來,我們能在熒屏上看到國民黨的旗幟在抗日戰場上随風飄蕩,那時候則說明我們國家已經足夠強大,可以自信地來講述這段曆史真相。
應該讓後人意識到,我們的民族從來不缺英雄,也從來不缺偉大的精神。幾十年前,當戰争來臨時,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一心,四萬萬有種的中國人,用身軀鑄成了一道道鐵血防線;國人從未停過抗争,除了貧苦百姓奮起反抗,代表國家精神的精英階層也在力挽狂瀾。這高貴的血統和偉大的精神滋養着我們炎黃子孫;中華民族将在它們的陪伴下,自豪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