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失控玩家》的結局,有着典型的好萊塢電影的特征,力求皆大歡喜,帶給觀衆們團圓之感。

雖然作為一個觀衆,我對于女主最後與鍵盤小哥的相擁而吻頗有微詞,并且狠狠地鄙視了一波編劇的直男情節——竟還以為一封情書就可俘獲女生芳心,但卻仍然對保安大哥的重生感到由衷的欣慰。

今天我們來聊聊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因果鍊假設,以及前文所提到的人生三重枷鎖的具體表現。下文部分内容已經整合進收錄于文集“巴别哲思堂”的《透過電影聊哲學——失控玩家竟是我,人生難逃三枷鎖》中,并獲得了哲學伯樂的推薦和衆多朋友們的肯定,首次嘗到了榜上有名的滋味。這對我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動力源泉,在此先謝過朋友們的厚愛。

已看過哲學推文的朋友,可以跳過前兩節,直接讀第三節“失控玩家的套娃人生”,主要内容是對《失控玩家》結局的解讀。

...

決定論的根源,在于對因果關聯和形式邏輯的信奉。這是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前科學界的共識,也是如今多數人的共識。

但當相對論打破了時空的絕對性,量子力學召喚出又死又活的薛定谔的貓,哥本哈根诠釋給出了多重宇宙的世界觀,鐵闆一塊的因果律也終于出現了裂縫。或者說,由于我們大幅簡化了因果關系鍊,把由極為複雜因素影響而産生的可能後果簡單地進行歸因,得出确信無疑的因果鍊,從而忽視或低估了原本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千絲萬縷的複雜聯系和不确定性。

比如我走進一家商店,看中一雙喬丹的限量版複刻鞋,摸了摸幹癟的錢包,雖然囊中羞澀,最後還是用銀行卡裡僅存的餘額完成了這次剁手行為——正如《失控玩家》中蓋的開場設定。

...

走在回家的路上,拎着沉甸甸的購物袋,我為自己勇于為愛買單而驕傲,也為即将穿上新鞋,成為整座球場上最靓的仔而暗暗激動。

若以簡化的因果律,買鞋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對球鞋的熱愛,頂多延伸到對喬丹的崇拜。

但當透過三重枷鎖的假說,略帶神經質地審視我的行為,以及背後錯綜複雜的因果聯系,不禁眉頭一皺,發現事情并不簡單。

...

自然選擇機制的影響是一種行為底色。

它令人的行為大體上朝着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方向抉擇,因為所有明顯不利于求生繁衍的基因早已在漫長歲月的“精挑細選”中消逝無蹤。遺憾的是,與自然選擇所經曆的悠長時間相比,現代人類的爆炸式發展史如同白駒過隙,以至于自然環境還沒來得及細細挑選适應者,人們的生活環境就已從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原始草原變成了資本橫行的鋼筋叢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演化心理學中,有太多自然選擇的影響最終引導人們走向了對于現代社會的難以适應,如對于他人認可的過分關注和由此引發的焦慮。購買一雙價格不菲的喬丹鞋,隐含着與他人攀比并收獲他人認可的意味,這種在行為上的原始沖動,有助于我們的祖先在同類競争中脫穎而出,并将相關基因片段存續至今。

文化的影響同樣是潛移默化的,最初可能隻是敬佩喬丹精湛的球技,誰料喬丹卻漸漸從體育明星變成了名為飛人的精神圖騰,而其親筆簽名的鞋子,也就粘上了喬丹文化的仙氣。


...

視頻片段:《空中大灌籃》是由華納兄弟娛樂公司于1996年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該片由喬·派特卡執導,邁克爾·喬丹、韋恩·奈特、特裡薩·蘭德爾等主演。

在資本巨輪的推動下,消費主義文化憑借鋪天蓋地的廣告和電影等文化制品,将喬丹的運動員精神徹底符号和商品化。如果說第一批喬丹鞋繼承了喬丹的文化符号,那麼複刻鞋早已不再是喬丹文化的直接符号,而是雜夾着資本力量的符号的符号,其中原有的精神意義被解構,又被賦予了新的資本意義——一種可以被炒高價格的運動文化商品。

在潛意識層面,又可追溯到隐藏在童年求之不得欲望之中的隐秘源頭——對于球鞋的迷戀和執着,可能部分源于童年時母愛或父愛的缺乏,源于家庭關懷的喪失,源于一種希望獲得切實可靠的安全感卻未被滿足的欲望。

...

我在剁手買鞋時很難聯想到遠古的祖先,看不清資本文化的滲透,無法回憶起童年記憶中早已上鎖的黑匣子。但我們可以找一個最令人信服且無可指摘的理由——我愛喬丹,也愛喬丹的球鞋,即使它是複刻版。這種人人掌握的合理化一切行為的解釋能力,同樣是三重枷鎖賦予我們的處世之道。它使我們祖先的發言令人信服,從而獲得更多的友誼與幫助以存續自己的基因;它使我們在現代社交文化中顯得通情達理,從而免遭排擠與壓迫,成為一個更加融入社會的人;它使我們更容易獲得他人的認可,在愛與尊重的安全感中獲得穩穩的幸福,以免童年夢魇随風潛入夜。


...

視頻片段:《入侵腦細胞》是塔西姆·辛執導,詹妮弗·洛佩茲、文斯·沃恩、文森特·諾費奧等主演的劇情片,講述了兒童臨床醫學家凱瑟琳・迪恩與FBI探員一起為了解救被囚禁的女孩,深入變态殺手夢境的故事。

...

有一部名為《極度空間》的老電影,講述未來人類的思維被外星異種操縱,外星政府通過催眠電波實現了對全體人類行為的控制。不甘強權的人們研制了能夠洞穿真相的太陽鏡,于是鏡面背後的真實世界裡,度假廣告變成了結婚生育,美容女士變成了紅粉骷髅。電影裡的世界其實和現實并無差别,外星異種在現實中的隐喻,主要是無處不在的廣告宣傳背後的文化枷鎖,以及它們對人類社會的全面控制,同樣可以延展到三重枷鎖對人類行為的推波助瀾。

...

三重枷鎖上身,我們難免會産生“失控”的感覺,不禁與《失控玩家》中的Guy産生共情。

在影片的最後,Guy終于對自己和女主不對等的存在關系感到釋然,并順手一個助攻成全了鍵盤小哥。此時,已經打破了代碼枷鎖的Guy,又進一步突破了鍵盤小哥設置在他身上、影響更加深遠的枷鎖——對于女主的愛與單相思,和銀行保安大哥過上了基情四射的快活日子。

從這個層面來看,Guy是自由的,甚至比屏幕外的多數人更加自由。因為作為人工智能的他,不必受到自然選擇枷鎖的禁锢,也幾乎不存在潛意識的影響機制。脫離了基因的文化枷鎖,極大地降低了由求生本能衍生出膨脹物欲的機會,很難孕育出消費主義文化的夢魇。脫離了膨脹物欲的文化,反而可能是幸福的源泉。

...

在《失控玩家》的結局中,NPC們突破了代碼枷鎖,在幻境小島上開啟了自由人生,那幾乎是一個告别了物質限制的烏托邦,消滅了階級,與共産主義願景有幾分相似。

但轉念一想,影片中有着明顯好萊塢happy ending印記的強行告白,令女主和鍵盤小哥緊緊相擁,盡管并沒有足夠的情節鋪墊和情感鍊接。這一刻,Guy真的像極了一個工具人,即使他打破了影片中設定的代碼枷鎖,卻仍然打不破作為電影角色所必須服從的商業邏輯。

套娃之下,難有自由。

屏幕内的Guy和保安大哥早已卸下NPC身份的重擔,在一個神似村上春樹《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夢幻世界裡,過着不受外界幹擾的生活。他們或許會在自由的放縱下演化出别樣的文化與精彩,或許會徹底突破人類智力的限制,達到演化的奇點,推動現實朝着《黑客帝國》中的世界邁進。他們或許會讓人類警醒,并利用這種科技打造再現度極高的孿生世界,以模拟現實中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就如同劉慈欣在《鏡子》中的描述與想象。

屏幕外的我們,又能否在微觀和宏觀層面找到真正的自由呢?

我們下期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