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和艾米醫生一起看了電影《失控玩家》,心有所感,分享給大家。

電影中的遊戲《自由城》很有幾分《俠盜獵車手(GTA)》的既視感,作為一個從《俠盜獵車手3:罪惡都市》(Vice City)入坑的老玩家,心裡還是有些小激動。《俠盜獵車手》系列的虛構城市也叫自由城(CIty of Liberty),位于美國東海岸的自由州(state of liberty),取材自現實裡的紐約市。

...

《失控玩家》中的遊戲《自由城》


...

經典遊戲《俠盜獵車手3:罪惡都市》

電影講故事的水準不俗,劇情節奏、情緒代入、特效觀感都可給8分,《殺死伊芙》裡的“小變态”朱迪·科默和《死侍》主演者“小賤賤”瑞安·雷諾茲也貢獻了可圈可點的演出。朱迪·科默再次證明了自己不僅可以演神經兮兮的“變态追妻狂”,更是可萌可禦可鹽可甜,前途不可限量。

...

故事的整體格局沒有超脫好萊塢電影熟悉的結構套路、善惡分明的角色臉譜以及“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美式政治正确。但觀影體驗确實如絲般順滑,讓人不得不歎服電影産業化時代越來越精準的分寸拿捏和節奏把控。綜合評分可達7.5分,以商業電影而言水準不低。

如有時間,推薦大家入場觀影,近兩個小時的3D電影,彩蛋滿滿,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以下内容涉及到部分劇透,尚未觀影的朋友慎入,觀影後閱讀體驗更佳。

...

故事的開場,有幾分《楚門的世界》的影子,日複一日過着平淡生活的銀行職員Guy,和夥伴們熱情地打着招呼,對擦身而過的女主一見鐘情,卻不料等來的是自己命運的轉折點。

...

原來Guy并不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而是一款名為《自由城》的遊戲中的NPC(非玩家角色),對女主的單相思令他打破了代碼枷鎖和不斷循環的單調行為軌迹,擁有了自我意識,并幫助女主實現了創作維權的願望。

遊戲裡的NPC有了自我意識,并不是個新鮮的設定。如早些年的網絡小說《獨遊》(已完結),以及國産動畫《幻鏡諾德琳》(陷抄襲門永久停更中),劇中主角是與NPC處境相似的碼奴。進一步可延展到書中或漫畫中角色的覺醒,如韓劇《W-兩個世界》和著名的哲學入門書《蘇菲的世界》。

...

NPC覺醒的設定往往會令人産生一種強烈的共鳴感,讓觀衆深陷其中,欲罷不能。因為NPC的茫然無措以及面對無可改變之命運的無力感,與我們并無二緻。我們也一樣過着相對重複的日子,在很多事情上看似選擇很多,實則選項寥寥。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Guy。

...

在早晚高峰的通勤地鐵上,我時常産生一種近乎西西弗的悲壯感,感受到自己的日漸麻木。

在這種單調與重複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掌控力的缺失,失控感不僅來源于對外在世界的無法幹預,也來自對情緒管理的無能為力。失控感日複一日地積累,終于遇到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壓抑已久的情緒如瀑布一般傾瀉而出,總要找個釋放的通道。

我曾在地鐵上遇到一位突然釋放的乘客,在有些閉塞卻不算擁擠的晚高峰車廂裡,她站在車廂門前,毫無預兆地大喊起來,底氣悠長,震耳欲聾。我恰好站在她旁邊不遠處,原本正在低頭擺弄手機,她這一聲獅吼着實把我吓了一跳,趕忙向後退了兩步。周邊的其他乘客也和我一樣悄然後退,沒有人敢上前詢問。列車到站,她急匆匆地下了車,在上扶梯前還回頭張望了一下。車廂裡的氛圍稍稍放松了些,雖然我們都有點摸不着頭腦,但也終于沒有了近在眼前的威脅。

我至今無法忘卻她大喊時驚恐而緊張的神情,這種神情與《失控玩家》中,Guy在知曉自己是遊戲人物時的憤怒分明是截然不同的情感,在我的印象裡卻總有些相通之處。

...

我們與Guy心有戚戚焉,源于自由意志的暧昧與模糊,更源于我們可能和最初的Guy一樣,對自己和周遭世界一無所知。“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哲學上經典的靈魂三問揭示了德爾斐神谕背後的隐含前提——自我認識之路崎岖而漫長。

...

科學發展至今,對世界的本體雖然給出了精細度遠超哲學層面的實證闡述,卻始終難以捕捉到人類具有自由意志的鐵證。

如果一個智者能夠知曉某一時刻所有自然運動的力和所有物質的位置,并具有充足的分析運算能力,那麼對于這個智者來說,并不存在我們常常挂在嘴邊的“不确定性”,未來會如同過去般出現在眼前。這種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存在普遍客觀規律及因果聯系的理論,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決定論”。法國十九世紀的分析學家、概率論學家和物理學家拉普拉斯是決定論的擁趸,他提出了拉普拉斯妖,即那個知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智者。東野圭吾的小說《拉普拉斯的魔女》,靈感正來源于此。

...

在決定論的世界觀裡,我們實際上和遊戲中的NPC無異,看似充滿未知的世界不過是一本早已寫完的書,在被不知名的觀察者以時間的流速翻閱,而我們的出生、成長與終結,也早就是闆上釘釘的既成事實。于是乎,一切的努力思考都顯得荒唐可笑,一切的法規律條都顯得無理取鬧,我們無法自己決定任何事情,冥冥之中自有遠超人類的因果律掌控大局。

随着物理學的突破,終于有一批不甘寂寞的勇者向那個充滿因果糾纏卻沒有半點自由的宿命世界發出了挑戰。海森堡速度與位置不可兼得的測不準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對拉普拉斯妖的假設前提做出了反擊——并不存在一個能夠完全知曉任意物質狀态的全知智者,微觀層面的不确定性才是唯一能确定的事情。

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關于“微觀粒子在空間的位置是概率分布的”擲骰子理論,雖然受到愛因斯坦等一衆大佬的堅決反對,卻在第六屆索爾維會議以及後續的實證觀測中漸漸站穩了腳跟,薛定谔的貓狠狠咬住了拉普拉斯妖的喉嚨,讓充滿秩序感的宿命世界重歸混沌和持久的不确定。

...

盡管在微觀層面不确定性貌似戰勝了言之鑿鑿的決定論,自由意志的存在卻仍然虛無缥缈。量子力學離我們的日常認知太過遙遠,很難産生深刻的認同和共識。現行教材下,多數人接觸到的物理學理論,仍然局限在牛頓經典物理學的範疇,或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淺嘗辄止,由此而生的思維方式依舊偏向于決定論,對量化的因果模型過度崇拜,在無形之中抹殺了自由意志的存在,也同時抹去了對宇宙萬物和人類意識不确定性的敬畏。

我們受困于一個在宏觀上看似足夠确定的世界,并任由資本導向的“成本—效益”測算和“猜你喜歡”的精準廣告投放肆意操縱,逐漸被虛假的純粹理性和真實的膨脹物欲所占據,誤以為世界本應如此,自古如此,未來也同樣如此。

回頭看看《失控玩家》中現實世界的背景設定,恰恰是一個資本狂歡的世界,人們沉浸于娛樂至死的感官享受,将現實世界中難以實現的欲望投射在遊戲裡,看似獲得了殺人放火的自由,實則淪為了消費主義的奴隸。

...

此為《失控玩家》影評系列的第1篇,第2篇計劃在周日晚上發布,共計5篇,爆肝不易,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