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看了隻在院線上映22天的神作《風流一代》以後,對制作團隊在節約拍攝成本方面的努力感佩不已,整部影片除了最後一小部分是補拍的以外,其餘内容都來自于賈導以前拍電影的素材。

影片就像一鍋東拼西湊的大雜燴,沒有連貫的劇情和完整的台詞,從頭到尾都是碎片化的鏡頭語言,什麼都想展示一下,但又什麼都沒展示清楚,可想而知觀影體驗有多差了。

我離開電影院時,一直在糾結是自己審美能力跟不上,還是這種電影原本就停留在自嗨的層面,不需要讨好我們這些普通觀衆——你愛看不看,反正總有人懂我。

幸好影片的豆瓣評分很低,網上也有不少批評的聲音,讓我不再糾結自己的審美能力。但今年連續看了好幾部國内外大片以後,我又開始懷疑起豆瓣評分來,總感覺它的公信力在下降,“水分”在增加,某些高分影片的觀影體驗實在不敢恭維,還不如那些評分低的影片。

最典型的要屬英國影片《初步舉證》,豆瓣評分高達9.5,網上好評如潮,院線排片也給力。我就看的是黃金時段的場次,放映廳很大,觀衆也比較多。

按照我以往的習慣,在觀影之前保持大腦真空,不看預告片,不預習劇情,僅憑院線和豆瓣的高評分購票入場。影片剛開場的時候,我完全沒搞清楚狀況,以為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是出于劇情需要的序幕而已,真正精彩的部分還在後面。

直到半個小時過去,舞台還是那個舞台,演員還是那個演員,大銀幕上并沒有出現更多的場景和人物。那個女演員也非常辛苦,不僅在舞台上自說自話,還不時根據劇情需要穿脫衣服,或者挪動桌椅闆凳。

反應遲鈍的我逐漸醒悟到這部所謂的劇情片不過是一個人表演的“脫口秀”而已,并非“正常”電影。和舊素材拼湊出來的《風流一代》一樣,這種現場錄播的單人話劇也讓我困惑什麼是真正的電影。

像這種場景固定的獨白類話劇,尤其考驗觀衆的聽力和專注力——女演員一人包攬多個角色,還有不少法庭辯論的戲碼,精力稍微不集中,就分不清楚誰是誰了。畢竟和那些有場景轉換和人物互動的普通影片相比,前者很難給觀衆提供更多更好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老實說,我并不怎麼習慣這種主題沉重、内容繁雜的“脫口秀”表演,單調、枯燥又費腦子。如果相同題材拍成多場景、多人物的普通劇情片,應該比這種獨角戲更容易理解,也更有看頭。

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坐在我旁邊的人不是看手機,就是不停變換坐姿,想必和我一樣,不太适應這種舞台獨角戲。但大家還是很尊重這部電影,沒有人中途離開。

我不得不承認片中的女演員是真正的實力派,一個人就貢獻了長達100多分鐘的精彩表演。她表情豐富,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表達順暢流利,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作為個人,她在話劇表演上相當成功。但作為電影,這種以單一個人、單一場景演繹故事情節的創作手法除了節約拍攝成本,在視聽元素的豐富度和叙事效果方面完全不能和普通影片相提并論。

并且作為法律題材的作品,僅憑一方的說辭去描述案情的前因後果,既不全面,也不客觀。特别是法庭辯論最忌諱隻聽一面之詞,由一個人代替那麼多角色(原告、被告、法官、律師、證人等)來演繹審案過程,觀衆看着累不說,劇情也缺乏可信度和說服力。

在這個注意力越來越稀缺的時代,不少腦科學專家擔心我們長期使用電子産品接收過多“短平快”的内容,會出現專注力下降、記憶衰退之類的認知問題。但從《初步舉證》在電影市場上受歡迎的程度來看,專家們的悲觀預測暫時還無法兌現。畢竟要把那麼長、那麼單調的獨白戲看完、看懂,不集中注意力肯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