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屆戛納電影節即将于5月17日“正常”開幕。對于熱愛藝術電影的全球影迷而言,這無疑是年度最大盛事。而對于出行困難的國内影迷來說,也至少又有了新的盼頭,知道電影其實還好好地活着。
縱觀今年戛納主競賽單元的片單,着實有不少期待已久的重磅新作,比如樸贊郁的《分手的決心》、柯南伯格的《未來罪行》、是枝裕和的《掮客》等。年度十佳,離不開戛納。
而在其他單元裡,也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新電影。比如,非競賽展映單元裡的《貓王》《壯志淩雲2》等等。其中,在首映單元裡,有這樣一部劇集頗為引人注目,就是法國名導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執導、艾麗西亞·維坎德主演的《迷離劫》。
如果你是女神張曼玉的資深影迷,想必一定會對這部新劇倍加關注。因為這部劇正是翻拍自1996年張曼玉主演的同名經典電影《迷離劫》,同樣由阿薩亞斯執導。借此機會,不妨來回顧一下這部誕生于20多年前的原版《迷離劫》。
估計很多影迷跟我一樣,最初得知阿薩亞斯導演,都是因為他身上的“張曼玉前夫”這個标簽。而這部電影,據說正是當年他與張曼玉的定情之作。影片中,張曼玉所飾演的就是她自己,來自中國香港的同名女演員:張曼玉(Maggie)。
影片所講述的是,有一位名叫雷奈的法國導演(由新浪潮标志性演員讓·皮埃爾·利奧德飾演)準備翻拍1915年的法國經典默片《吸血鬼》。但在他看來,當代法國女演員當中似乎沒人能扮演影片中的伊爾瑪·薇普(Irma Vep)這個角色。
直到雷奈導演無意間看了香港老片《東方三俠》之後,被影片中的張曼玉所吸引,便毅然決定讓這位東方女性來飾演伊爾瑪·薇普一角。于是,張曼玉就猝不及防地被劇組邀請來到法國拍戲。随後就是講述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以及在此期間圍繞劇組發生的故事。
顯而易見,這是一部關于“拍電影”的迷影之作。類似這樣的電影,在新浪潮一脈中向來都有着挺大的創作市場。
比如,特呂弗導演拍于1973年的經典《日以夜作》,阿薩亞斯導演另一部2014年的電影《錫爾斯瑪利亞》,以及同樣由讓·皮埃爾·利奧德主演、诹訪敦彥執導于2017年的《獅子今夜死亡》等等,都屬于這一脈。
由此,筆者可能得修正一下前面的說法,真正會對《迷離劫》這部電影感興趣的,絕不僅僅隻是張曼玉的影迷,恐怕更是一群真正的“電影迷”。在我看來,本片其實是一部迷影色彩極其濃郁的藝術電影,而這也是來自阿薩亞斯導演的出身所在——法國《電影手冊》的傳統。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非常前衛、非常放飛自我的電影。阿薩亞斯借由張曼玉這個來自異國的闖入者形象,通過戲中戲将現實與虛幻彼此縫合,構建起一座鬼魅而迷離的電影世界。
至于它能否算得上是一部大師級佳作,我無法斷定。僅從觀感上而言,它并沒有那麼晦澀難懂,而是以非常輕松歡快的方式,呈現碎片化的電影拍攝過程。但虛實交織、捉摸不定的叙事,也難免給人混沌之感,似乎很難拎出一條主線來。
若真要我提煉一下《迷離劫》的主線,我想那便是對電影這門藝術的愛,以及對電影與現實模糊邊界的藝術性探索。筆者借此打算從三方面入手,來細聊這部電影。
首先要說的,就是影片中的雷奈這個角色。衆所周知,飾演雷奈的讓·皮埃爾·利奧德是法國新浪潮的代表性面孔。他正是在新浪潮的一系列影片中長大的,曾借由特呂弗導演的“安托萬五部曲”(《四百擊》《安托萬與柯萊特》《偷吻》《床笫風雲》《愛情狂奔》)而享譽影史。
回望2009年,他也曾在台灣導演蔡明亮為法國盧浮宮拍攝的電影《臉》中現身。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讓·皮埃爾·利奧德這張臉,就是法國新浪潮的一張不朽的名片。
電影固然是綜合藝術,但視覺的重要性無疑位列第一。對熟悉影史的觀衆們而言,隻要看到利奧德的臉,便會條件反射般地聯想到新浪潮。
在電影《迷離劫》中,他所飾演的這個導演角色,我們既可以将他理解為阿薩亞斯本人的化身,也可以是特呂弗、夏布洛爾、菲利普·加瑞爾等其他任何屬于新浪潮一脈的導演。
如果準确一點來說,他便是法國藝術電影、作者電影的某種象征。在電影《迷離劫》中,導演雷奈提到他曾經拍出過很多好電影,但現在狀态不佳。而這其實正是法國乃至全世界的藝術電影進入到上世紀90年代以後的一個真實狀況。雷奈甚至感歎道,自己已然過氣。
這該怎麼辦呢?對于一位男性藝術家而言,這時候也許需要有位新的“缪斯”來重新喚起他的創作靈感,再次激活他日漸衰頹的藝術生命。而且,這位缪斯最好還能帶點陌生感與神秘感。由此,作為東方女性的張曼玉便随之而來。
作為中國香港的演員,影片中張曼玉并不會講法語;而且我們從她口中得知,香港那邊很少有法國電影上映,所以她涉獵不多。而雷奈導演寄過去的那些影碟,因為沒有字幕也很難看懂。如此看來,這趟法國拍戲之旅難免會困難重重。
但事實上,這些其實都并不要緊。因為雷奈導演真正想拍的并不是什麼故事,而是想拍來自異域的張曼玉本人。對此筆者在下文還會展開;這裡先插入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我們都知道,張曼玉來自香港,而香港電影向來以其娛樂性和商業性聞名于世。這恰恰跟雷奈所代表的的法國(或者說歐洲)藝術/作者電影是截然不同的。
在《香港電影的秘密》一書中,大衛·波德維爾曾用八個字概括港片:“盡皆過火,盡皆癫狂。”雖然我沒讀過原文,不知道有沒有錯譯,但我覺得翻譯過來的這八個字恰好非常準确地說出了香港電影,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黃金時期香港電影的特點。
而在《迷離劫》中,張曼玉接受記者采訪的那場戲,無疑是探讨電影的藝術性與商業性的一場角力。我們在今天這個時間點上,來回看1996年的這段對話,其實非常有意思。
事到如今,代表着二戰後藝術電影輝煌年代的制作和發行渠道,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納入到電影工業體系當中(從全球範圍看,最典型的便是聖丹斯崛起)。而曾經那幫電影大師都已經死得七七八八;無怪乎有人感歎,藝術電影已死。
而回望九十年代,藝術電影的風頭剛過去沒多久,很多大師都仍然健在,甚至還處于創作的高峰期(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等)。但與此同時,以好萊塢為代表的電影工業化潮流及其潛移默化的審美習慣和價值觀,正随着冷戰結束後的時代便利開始橫掃全球。
影片中,張曼玉跟記者之間的這番對話,與其說是阿薩亞斯導演的自嘲,倒不如說更像他的某種憂慮。他很擔心,今後越來越多觀衆的電影審美,會跟這個記者相差無幾。
影片中的這名記者,自稱非常喜歡好萊塢電影和香港的商業動作片,卻對雷奈所代表的法國藝術電影非常厭惡,極盡諷刺地稱之為“過氣”的失敗之作,甚至還說出“那些知識分子扼殺了電影工業的發展”這樣的言論。
阿薩亞斯作為一名極其熱愛電影藝術的從業者,在自己的電影裡放入這樣的台詞,由此可見他對這個話題的關注度。
但說句實話,法國這些作者導演其實并不反感商業片,尤其對那些獨具風格的類型電影鐘愛有加,這也是他們為何推崇希區柯克、梅爾維爾,甚至力捧杜琪峰、吳宇森的原因。
阿薩亞斯本人就對類型電影頗有研究,甚至還深受好萊塢電影的各種影響。這一點,我們從雷奈導演喝的那瓶大大的可口可樂這一象征性情節中便可見一斑。
回頭再來說一下張曼玉這個角色。本片作為阿薩亞斯與張曼玉的定情之作,正是兩人往後幾年的戀情與婚姻的開端。就故事來看,張曼玉這個角色明顯是他人欲望的載體。
無論是她在戲中戲裡飾演的角色還是創作者雷奈本身,尤其對于戴着雷奈面具的阿薩亞斯本人而言,都是如此。
這一點從他倆第一次見面,以及服裝師女孩帶張曼玉試穿戲服時提到的“施虐/受虐狂”這些言語間便有所指涉;更着重體現在雷奈施行家暴的那個晚上,他與雷奈之間的談話。
此外,張曼玉其實也是本片的首要“展示”對象。整部電影的重點從來都不是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而是要展示張曼玉這個演員本身——無論是作為本體的《迷離劫》,還是作為戲中戲的翻拍版《吸血鬼》,都無出其二。
這一點可以從影片的法文版片名《Irma Vep》——作為戲中戲的角色Irma Vep(伊爾瑪·薇普)——穿着黑色緊身衣的演員張曼玉本人身上看出來。當然還有雷奈的那句台詞:我感興趣的是你,你比她(伊爾瑪·薇普)重要。”如此看來,阿薩亞斯拍攝本片的“私心”确實很重啊!
影片一大特色就是虛實交融。雷奈這個角色是虛構的,當然也可以說情感上是真實的;而張曼玉這個角色是真實的。電影中的情節是雷奈這個法國導演找張曼玉過去拍戲,而現實中的真實情況則是,阿薩亞斯這個法國導演找張曼玉過去拍戲。戲裡戲外,互為延展。
還有一點有趣的設計,就是片尾處提到,張曼玉到美國跟雷德利·斯科特去談合作了。雷公當然也是真實的人物,但據我所知,張曼玉跟他之間好像并沒有合作過。
我覺得,對于阿薩亞斯導演,或者像阿薩亞斯一樣的那些迷影人而言,電影絕不僅僅隻是工作或愛好而已,而是其人生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是生命的重要支點。
對真正的迷影人而言,電影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我不太清楚為什麼影片在最後要安排“雷奈因神經衰弱而無法繼續執導影片,而張曼玉也被接手的導演替換掉”等等這樣的情節。
但從影片最後呈現的雷奈自己剪輯的樣片來看,同時再結合那天晚上他說的“我們應該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處理”這句很重要的台詞,我覺得他應該是想把故事情節都虛化掉,而采用極端形式化的手段(早期先鋒派的“姿态”)在九十年代重新制作一部“默片”。而他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展現這位扮演Irma Vep的女演員——張曼玉。
時隔八年之後,張曼玉終于憑借電影《清潔》拿到了戛納電影節的影後,這是她與阿薩亞斯導演唯二的也是最後一次的合作。我要是沒記錯的話,這也是張曼玉迄今為止出演的最後一部電影。關注她的影迷也許會發現,她在這部電影裡的形象和“人設”,已然跟現實生活中的她越來越接近。
今年最新版的《迷離劫》裡已經沒有了張曼玉,這确實令我們感到遺憾。但我相信,包括阿薩亞斯在内的衆多電影創作者和影迷們對電影的熱愛都還在,并且會一直存續下去。
而在今天,當代的“迷影精神”又會如何呈現呢?電影這門光影藝術,還能帶會給我們怎麼樣的驚喜與觸動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期待新版的《迷離劫》吧,期待女主角艾麗西亞·維坎德能夠诠釋出一位全新的Irma Vep。
作者| 曹林;公号|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