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賴茨開始緻力于他那部長達十六個小時的電視系列片《故鄉》(用三十五毫米膠片拍攝),有計劃地回應美國的《大屠殺》。史詩片《故鄉》的背景是萊茵蘭德(Rhineland)一個虛構的德國村子,它記錄了這裡一個家庭六十多年的生活,始于1919年,終于1982年。1984年夏天,它被分成上下兩集,在歐洲的一些電影節以及德國的所有主要城市放映,然後在同年9月和10月作為一部共有十一集的電視系列片發行。它成為新德國電影中知名度最高——共有二百多萬人次的觀衆在德國電視上看過它——也最受影評界好評的曆史片。《故鄉》通過政治對一個小村莊的私人生活的影響,描述了20世紀的德國政治史。據賴茨說,在重建各個曆史時期時,對細節的關注使得他的影片不同于此前的其他曆史片——包括美國的《大屠殺》,賴茨說該片缺乏對“德國形象”的敏感。《故鄉》最初的标題是“德國制造”,意在挑戰《大屠殺》——它展示了“好萊塢制造”的德國曆史。在影片最開始的形象中,仍然可看到镌刻在一塊裡程碑上的原标題。通過從個人故事中追溯曆史,賴茨試圖讓斷斷續續、支離破碎的德國曆史恢複連續性。他在一次采訪中說:“我們德國人有一些不堪回首的故事。即便到今天,在戰争結束四十年之後,我們仍然擔心自己微不足道的個人故事喚起納粹的過去,讓我們想起自己集體參加第三帝國的往事。”賴茨賦予希特勒的統治以曆史性,并将它融入對政治沒有興趣的純樸的德國人的親身經曆中,結果讓他們顯得更像是受害者而非曆史中的行動者。 (傑弗裡·諾維爾-史密斯《世界電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