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電影,我都帶入家倩的視角來看,大抵是因為我和她最像,好像想的最多,卻也懂的最晚。
從一開始佳倩就表現出的對父親晚宴的嫌棄和叛離,買了一處新的房産,直到開發商卷款跑路,反而又顯得輕松,大抵是因為已經給了叛逆的自己一個交代,又不必真的離開這個家。
直到這個家真的散了,連好像永遠會在這個家裡的父親都組建了新的家庭,她才終于承認在這個她想逃離的家裡的生活的依戀和不舍。于是她終于明白,生活不是阿姆斯特丹,不是航空業的副處長,也不是幾公裡外的房産,而是廚房裡做菜的父親,是坐在桌邊各懷心思的姐妹,是飲食男女。
不得不感慨李安設計的精巧,影片裡的每個人都在這飯桌上,也都在這飲食男女的大欲裡,每個人有自己的掣肘,也有自己突圍的方法。看起來單純的佳甯,已經逐漸失去味覺好像要失去了和這個世界最後聯系的老朱,信仰宗教呆闆的家珍,甚至包括伯母和錦榮,大家都有自己的算盤和欲望,而看似最為叛逆新潮的家倩繼承了父親的廚房和晚宴,這正是和其他所有人一樣,背叛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在新的路上尋找出口,所有的路都是像飲食男女的回歸。而這種種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下,統一的是驅動人的欲念,是飲食男女。
而最後老朱味覺的回歸象征着這一切意象的混合,在終于得償所願續弦後,由女兒調制的湯裡帶着亡妻的味道,人生重新有了滋味。我們走過這人間,忙忙碌碌,不過是為了一口擁有着這樣味道的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