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新浪博客的時候發現這篇影評一直沒貼過豆瓣。寫于2006年4月8日淩晨,我20歲。)
就算得了金雞,也并不代表這是一部循規蹈矩的主旋律電影。事實上,我覺得《我們倆》有力又有趣,看得人心裡癢癢又可樂。的确文藝,可絲毫不悶。
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年時間,一個院子,這就是事情的全部。
本以為這會是又一部《回家的路》,或者是《天堂電影院》:老人以一副飽經滄桑慈祥溫柔的面孔帶給孩子純美的淨化,向他指點着以後的道路。可是這一部,在金雅琴的頑固與防備的眼神裡,小馬同樣也帶給了她很多東西。
《閑人馬大姐》裡金雅琴飾演的劉奶奶甚至很會搶馬大姐的風頭,活脫脫一個市井中自私自利頑固羅嗦的小老太太的形象,說話總是氣呼呼幹巴巴的,猶是親切可愛。而在《我們倆》中,金雅琴放下了誇張的動作表情,卻仍是頑固帶點自私,隻是這些特質在她的靜默中被轉化成孤獨的表現。
我注意到鏡頭的運用。小馬總是活動着的,而老太太的移動幾乎全被省略,沒有長鏡頭,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這使得影片顯得格外緊湊直接,但是老人的靜止也被突出了。一老一小,一靜一動,以一種完全平行的姿态展開故事。不存在誰帶動誰誰使誰升華的問題,她們互相影響,互相摩擦。
這兩個女人,細看之下,卻顯現出很多相似的氣質。比如都很冷,很倔,方式直接,情緒内斂。開場,矛盾撲面而來時,兩人的臉都恰如北京的冬天,幹燥冷冽。而在最後,當感情吐露交融時,也都是靜默無聲,存于心底的。
開始的時候對這個老太太的一臉不近人情很是不解,既然是寂寞,現在來人了,而且是個孩子,為何不能作出慈祥憐愛的樣子?作為一個生命盡頭的獨行者,為何還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後來,另一個總一副可愛表情的老太太說出了她的身世,還挺豐富,丈夫在結婚第二年便死去,無親生兒女,這似乎解釋了老人性格的成因。戰場使她堅定執拗,苦難使她孤獨而對外界充滿防備。即便不作這種交代,我們也盡可猜想。每一張枯槁的臉都藏有一串暗自心驚的故事。
我們樓下曾經也住了位老太太,那時我大概才十二三歲,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時候,這太婆總來我家串門,面相刻薄,言辭尖酸。總之我對她的印象不太好。有一次,不知怎麼的,她對我說了一句刻薄話,使我很不快,想都不想便回了一句,自是比那句更顯刻薄。立刻惹惱了太婆,氣鼓鼓罵咧咧地走了。後來的某段時間,我開始很認真地思考“老”的問題,那些蹒跚靜默的老人,那些遲緩孤獨的老人,那些耍小脾氣的老人,那些洞明世事又緊抓不放的老人,那些極度天真又精于算計的老人。我以為老人是最純美又最無辜的一群人,無欲無求,但飽受身體與靈魂的磨難。但是電影裡小馬堵着一肚子氣說老人“像您這麼老的還愛算計人的可不多見”,這個老太太說:“我怎麼算計了,這年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外面這麼亂,你不防着點行嗎?”于是我好象又明白了,老人的無欲無求可能隻是我的一廂情願,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候,當然還是要掙紮要攫取,要想着保護自己。這也算自私一種,但想來卻是辛酸,那種深入骨髓的無助與孤獨,逼着他們連對溫暖與慰藉的來臨也如履薄冰。你說純美,似乎談不上,但仍是無辜。人性遠不是想當然那麼簡單遂人心願,但當它清晰呈現時,卻因真實而透明,是種可感可觸的美。
那些精微的層出不窮的矛盾沖突,都不過是些諸如房租,用電,電話費之類的雞毛蒜皮,可是對一個獨居耄耋和一個窮學生來說,樣樣都是大問題。後來當防備放下,堅冰消融,出現的洗頭捶腿,打掃房間,拍DV等溫情細節,也是平淡之至。這部電影沒有任何奇觀,也沒有要讓人看到生活中的殘酷、疏離、冷冽,而是最終要讓人感到溫暖,然而我們即使理性觀看,仍找不到刻意煽情的處理(除了結尾,且是點到為止。并且,這戲的高潮是在前面)。所以這是一部平和之緻又奇特之至的電影。我為它打動我的手法感到困惑。有那麼多地方,兩人的表情和語言,你一句我一句對陣,或是劍拔弩張,或隻是耍嘴皮子,都是那麼有趣。也許,所有優秀的生活片,反映人與人關系的電影都是喜劇。兩個人自始至終都不存在年齡輩分的差别,也不存在所謂的代溝(兩人談感情問題也可以坦然,不鹹不淡),老人對女孩少有憐愛,女孩對老人少有敬畏。說話都那麼直截了當,在内心深處發榮滋長的依賴與慰藉都不被知曉。她們所體現的隻是最單純的人與人,把兩個人換成同齡人或者異性,似乎也能成立。
這是一部做減法的電影,它是如此簡單,所以你完全不用費力地去猜測解讀它的情節,你需要做的隻是感知那于細微處一點點流露出的情愫。它所有的一切是如此“小”,既區别于那些宏大叙事,又區别于那些感官刺激,它對你絲毫不構成壓迫,而隻是輕描淡寫,放低姿态。這時你便是一個主動者,你看完了覺得舒服,但是好象并沒有收獲一個鮮明的态度觀點,那是因為留着讓你自己給出。也難怪東京電影節會對它格外青睐,日本這種不動聲色的生活化作品已是積澱深厚。
又一出平實叙事,冷靜抒情,讓我想到了遲子建的小說。與當今的電影潮流似乎背道而馳,這姿态堅韌而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