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前并未了解時代背景,但依稀感覺到導演是想通過一個性格内向,甚至有些羞怯的女孩兒作為切入口,單純講述愛爾蘭民族的故事。雖然大背景是充滿時代色彩的沉重,大批的愛爾蘭人漂洋過海,到美國去謀求新生活,但Eilis的單純美好,外加服化與畫面的明媚卻不失内斂,使影片并不像史專文本一樣嚴肅。
先看劇情,一個一無所有的小女孩勇闖美利堅,由青澀轉向成熟,從思鄉的哀怨女孩,變成了姐妹中的焦點人物,而同意大利男孩兒的相遇,更是讓影片走進了愛情喜劇的節奏。姐姐的離世使影片急轉直下,悲傷之餘的Eilis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思考;她不再是那個怯懦青春的女孩,而是一個女人。生活無比夢幻,有體面的工作,來自帥氣又多金體貼的富二代追求者,以及母親的殷切期待。她動心了,無論哪方面,矛盾對立體現得淋漓盡緻,“在紐約一切好的,讓她忘記了家鄉的一切。”,而深陷家鄉的夢幻仙境,她又遺忘了美國奮鬥來的幸福。假設,若沒有别人的介入Eilis還會不會選擇回到紐約,但是其實這隻是時限的問題——所有人都是做夢的權利,但也都需要面對現實。
故事結構略老套拖沓,美國愛爾蘭兩地生活兩端内容完全五五開,姐姐病逝劇情直接轉折,有些生硬;看到開頭乘船去美國同宿女士教Eilis如何“向美國人一樣思考生活”,就猜到後續必會出現Eilis成熟後教導别人,某種意義上的傳承?反正缺乏新穎,本該是點睛之筆的鏡頭被提前抽了包袱.....
從主旨倒推,若導演想體現的是愛爾蘭人在異鄉的艱難打拼與生活不易,就不能放棄Eilis事業線的描繪,但明顯他側重于感情線的刻畫,使影片偏向愛情喜劇更多;擁有故事的大骨架,但終究缺少了血肉。
服裝與畫面色調好到沒話說,外加Ronan和Domhnall的演技,以單純欣賞動态ppt的角度,影片可謂是無敵。極其細膩協調的畫面,有種19世紀英國文學的浪漫,但配這劇情顯得有些頭重腳輕。Ronan的眼睛很美,但特寫鏡頭終究辜負了如此有故事性的藍眼睛,你在抖什麼?我不能理解同時無比氣憤,浪漫的氛圍被随意剪切且抖動的鏡頭,毀的是一塌糊塗。
以鮮活小人物輻射略顯沉重的大背景,理想是美好的,實際成效差了許多,中規中矩略顯平庸甚至冗長,熬夜疊buff差點看睡着,畫面vs劇情頭重腳輕,幀幀壁紙并不能拯救對主旨表達方式的偏離。一些拙見 深夜觀影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