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瑪琳·黛德麗出生于德國柏林,父親是一名皇家警察中尉。童年學拉小提琴時,手部受傷,成為職業小提琴手的夢想随之化為泡影。1923年進入演藝圈。


1930年,在約瑟夫•馮•斯坦伯格導演的《藍天使》中,飾演歌女羅拉一舉成名。
影片描述一位古闆教授,在調查學生沉迷“藍天使”酒吧萬人迷時,自己拜倒在石榴裙下,最後堕落死亡的故事。
早期有聲片,默片痕迹重,仍有德國表現主義遺風。


在《摩洛哥》(1930年)中,黛德麗頭戴禮帽、身穿燕尾服、單手叉腰、刁煙咪眼,歌喉低沉,一個同志之吻,颠覆了好萊塢傳統女性印象,引發中性美和後人模仿(如麥當娜、梅豔芳等)。



瑪琳·黛德麗善長表演表面輕浮,内心純真自尊的女性。

《羞辱》(1931年)

《上海快車》(1932年)
約瑟夫•馮•斯坦伯格為瑪琳·黛德麗量身定制了七部影片。


離開約瑟夫•馮•斯坦伯格後,瑪琳·黛德麗主演了魯賓•馬莫利安的《歌之歌》(1933年)、理查德•波列拉夫斯基的《上帝的樂園》(1936年)。


《欲望》(1936年)圍繞一串珍珠項鍊盜竊案,講叙一個歐洲女騙子和一個美國工程師的浪漫愛情故事。弗蘭克•鮑沙其導演,恩斯特•劉别謙制片。

《天使》(1937年)是一部一女二男三人行的愛情喜劇片。影片通過高超的鏡頭技巧、場景調度、完美聲音,充分體現了劉别謙含蓄的喜劇大智慧。


二戰時期,為了逃避戰火,許多歐洲導演和演員來到美國,黛德麗先後主演了美式片《碧血煙花》(1939)、《七枭雄》(1940)、《新奧爾良之光》(1941年)等。



以情歌《莉莉•瑪蓮》走紅世界, 黛德麗成為盟軍和德軍雙方的偶像。

在電影題材和劇情上,瑪琳·黛德麗與葛麗泰•嘉寶有相似之處,二位禦姐分庭抗禮,曾是片酬最高的女明星。
相比嘉寶, 黛德麗姿色平平,美在神态氣質,熟女與中性氣質兼具,放蕩與純真、激情與理性集于一身。此外,黛德麗比嘉寶更具喜劇和歌唱才能。


二戰結束後,瑪琳·黛德麗繼續參演了十幾部影片拍攝(包括著名電影)。其中,除《控方證人》(1957)擔當女主角外,其餘都是配角或群戲,她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天空無路》(1951)

《控方證人》(1957)
未出名前,黛德麗與一名電影制片助理結婚,并生育一女,婚姻維持終身。1992年,黛德麗在巴黎去世。


在《歌之歌》(1933年)中, 黛德麗飾純樸鄰家姑娘,瞪着天真迷茫的大眼睛。雕塑家男友不辭而别後,淚帶梨花,傷心欲絕。但這并不是黛德麗的本色,觀衆更習慣她的強大氣場,她的煙熏照、繁複皮草、羽毛面紗。
在生活中,黛德麗同樣内心強大,紅塵中遊刃有餘,家庭影響不了她在演藝圈的一個個绯聞。(完)
文字:生命中每一天
圖片:來自網絡
如需轉載和引用,請聯系作者。
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