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了,你們都知道我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叛徒,每個人都恨我,讨厭我,沒有人聽我說過話,就好像你們有多勇敢、多堅強似的。”《紅岩》中的著名叛徒甫志高,站在《一本好書》的“舞台”上,為自己辯解。

《一本好書》第2季的回歸在保留原有舞台場景式讀書,在尋找新的方式激發觀衆的思考和對閱讀的興趣。

近年文化類綜藝以豐富内涵、正向價值觀、接地氣的輸出方式受到市場的歡迎。文化類綜藝的發展,内容涵蓋主題越來越廣泛,所針對的受衆切口越來越小,大有定制化的趨勢,節目形式上也多有創新,基本采用“文化+”的模式,受衆也實現了向年輕圈層的突圍。

雖然仍存在招商變現、同質化嚴重等諸多問題,但是以央視和騰訊等為代表的電視和網絡平台的深耕細化,文化類綜藝正在迎來自主創新的良好契機,相信随着文化類綜藝的不斷開發,更多内容與創新的突破,勢必會帶給觀衆更多的文化之美。

“人性”和“信仰”

羅素說:“如果一生中能讀到一本好書,在閱讀中又感到樂趣,這種樂趣又把我們引申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樂趣,這才是一本好書應有的價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義。”

《一本好書》第二季第一期,推薦了《紅岩》這本書。這部以1949年末的重慶為舞台,以新舊政權更叠為背景,以國共兩大陣營最後的殊死對抗為情節,塑造了一衆革命英雄形象。同時,也成為一個時代,中國精神的代表。

曆史的追索,總是會關照當下的現實。正如許雲峰在開場白中所說:“這部小說它影響了中國整整兩代人的價值觀,它告訴了你,為什麼你今天過上了這樣的生活。要了解你的父母、你的祖父母,你必須讀這本書。要了解你的今天,你也必須讀這本書。”

《一本好書》節目從“人性”和“信仰”的維度對《紅岩》進行了思考性的解讀。

甫志高作為一名衆所周知的叛徒,節目沒有一味批判,而是思考:他為什麼會叛變?和所有渴望成功的人一樣,甫志高希望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希望在離開家之前,能夠對妻子有所交待。他可以堅持革命,但同時也不能完全放棄自己的利益,這是任何一個普通人在面對當時環境下,都可能做出的選擇,這是人性的複雜。

但是,當許雲峰站在天秤中間,一邊是輕舉酒杯,一邊是3名同志的性命。輕與重的極端選擇,超越了人性,這是信仰。正如著名文學史家許子東評論的那樣:“信仰問題是超越人性,但超越人性是從人性的基礎上去的。”

《一本好書》導演關正文認為:在日益擴大的市場中,文化類綜藝的崛起是人們向着傳統文化、精神需求的必然回歸。縱觀近兩年口碑叫好的文化類綜藝,無一不是在内容上下足了功夫。《見字如面》和《朗讀者》以讀取書信或文章為主,但是所選取的内容卻涵蓋了社會議題的方方面面,既真實又貼切。

《國家寶藏》從文物入手,以戲劇的方式演繹文物身上的前世今生,普及文物知識的同時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中國詩詞大會》看似是競技類,但真正讓節目充滿生命力的卻是那底蘊深厚的古詩詞。

中華文化曆史悠長、博大精深,可選取的文化素材更是包羅萬象。但文化類綜藝如果隻是做知識普及的搬運工,重複單一的題材、同質化的内容,所謂的熱潮很快便會退散。隻有不斷發掘新的内容,切入更新視角的解讀與思考,才能不斷保持内容的創新,帶給觀衆驚喜,文化類綜藝的生命力才能更持久。

“文化+”模式的多維創新

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轉化為真實可感的存在,文化類綜藝在保證節目文化性的基礎上,形式上的創新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一本好書》第一季收官時,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将近4.75億,在微博主話題閱讀達1.8億人次,豆瓣評分9.2分。事實上,《一本好書》的成功除了優質的内容外,其節目的形式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一本好書》第2季在節目中同樣采用了文化+戲劇+音樂+朗讀+點評等多種形式的組合,尤其對書中内容展示上進行了舞台化的場景式處理。通過讓諸多實力派演員對書中内容以舞台戲劇、片段朗讀的展示,将書中的情節、人物、語言都呈現的同時加入對内容的點評與品讀。

有數據表明,90後、95後正在逐漸成為文化類綜藝的主要觀衆,文化類綜藝在内涵和價值觀強化的同時想要留住年輕受衆,勢必要在形式上不斷創新,以更加年輕化、生動化的表達方式吸引年輕的受衆。

文化+模式的多維創新之路,正在成為文化類綜藝市場的主流。事實上,形式上的創新并不是簡單的切換嘉賓,擴大舞台或加入更多的元素,而是從文化到藝術手法,從線上至線下,從内容到周邊,全産業鍊式的融合與發展。

《見字如面》采用文化+明星讀信的方式,帶領觀衆用書信打開了曆史的節點。《朗讀者》以文化+明星與各行業工作者閱讀的方式,為觀衆帶來知識的滋養。《國家寶藏》采用文化+戲劇的方式,讓國寶“活”了起來。《上新了,故宮》将文化+創意周邊結合了起來。《經典詠流傳》運用文化+音樂的形式,讓詩詞與流行音樂結合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文化類綜藝也在不斷嘗試與年輕人融合,從最初的國寶表情包,到《國家寶藏》中官方吐槽的各種段子,再到b站上一片紅火的“想給他們瘋狂打call”。文化類綜藝正在逐漸打破“高冷”人設,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與年輕人玩到了一起。

正如關正文導演所說,文化類綜藝的輸出需要尋找一個大衆可以接受的方式,把“硬知識”軟化,确保節目的文化表達流暢而輕快。

靜水流深

據統計,2017年約有50檔文化類綜藝節目,2018年突破了70檔。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文化類綜藝成為熒屏熱潮,2017年是文化類綜藝井噴的一年,2018年從量到質開始轉變。

統計2018年豆瓣7.0分以上文化類綜藝發現,中央電視台仍是文化綜藝最主要的生産者,頭部文化綜藝大多都出自央視,騰訊視頻成為網絡平台中文化類綜藝的先鋒軍。從節目表現形式上都采用了文化+模式,所涵蓋的文化主題也越來越廣泛。

根據2018年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布的《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顯示,文化類綜藝節目滿意度高于娛樂類綜藝,但是在收視率和廣告市場卻難與口碑成正比。以《一本好書》第1季為例,截止目前除第1期為4672.9萬次播放,之後的幾期基本維持在3000-4000萬次左右。已經開播的《一本好書》第2季第1期,目前2505.1萬次播放,這樣的播放量與頭部綜藝差距實在不小。

播放情況如此,可想而知文化類綜藝在廣告市場的招商也是“老大難”。據統計,有一半的文化類節目都面臨難以招商的境地。《見字如面》第1季開播甚至是“裸奔”的形式,而随着節目走紅才迎來招商,即使《一本好書》在第1季有6位贊助商,但導演關正文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文化節目與頭部資源始終是追趕的關系”。

這一切都跟文化類綜藝本身的特性分不開,在泛娛樂化時代“下飯”綜藝由于笑點密集、輕松歡快很容易被接受,而文化類綜藝其根植的土壤是文化,本身的基調就是“慢下來”。雖然有明星加入,但也多以實力派演員為主,其自身的流量與話題度并不會給節目帶來突增的關注。

“對于文化類節目,靜水流深才是最佳狀态。”董卿在《朗讀者》火爆後如是說。《我是演說家》總導演簡淵也表示,那些引起較高話題度的文化類綜藝都是找到了合适的載體且一般具有“回憶殺”“情感共鳴”“極緻人物”的特質。

正如關正文導演所說,文化類綜藝正處于文化産業的風口,但風口就有起有落,創新和創作是文化産品的翅膀,隻有始終抱着敬畏、謹慎的态度,才能真正獲得觀衆的喜愛,實現長足的發展。文化類綜藝想要持久“火爆”,仍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