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不經意間從B站出圈,火遍全網。
故宮文物修複師一時之間也成了很多人向往的職業。
2020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這一次的主角是故宮的古建築,還有它的守護者們——
我在故宮六百年
導演: 梁君健 / 張越佳
編劇: 司徒格子 / 梁君健 / 張越佳
主演: 曹志雄
首播: 2020-12-31(中國大陸)
集數: 3
單集片長: 50分鐘

豆瓣評分8.9,超過50%的觀衆給出了五星好評。

故宮,這座屹立了600年的皇家建築,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它的背後,離不開各個時代能工巧匠們悉心的維護和修繕。
通過《我在故宮六百年》,我們可以一窺古建築修複的那些事。

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背後的創作團隊基本沿用了原班人馬,影片風格也延續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叙事風格。
導演梁君健,曾擔任《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策劃和撰稿人。

紀錄片推出的時間是2020年,這一年正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這部由中央電視台和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共有三集。
分别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維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考古部、文保科技部等故宮内部工作人員的視角,為人們揭開故宮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還有故宮那神秘的30%未對遊客開放的區域,這部紀錄片也将帶觀衆一覽它們的真容。

如果說《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很多人夢想成為文物修複師,那麼《我在故宮六百年》簡直稱得上是“故宮博物院招聘廣告”加長版了!

故宮又稱紫禁城。
由于封建皇宮在古代屬于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辟為“故宮博物院”。
21世紀以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衆600—800萬人次。
近年來,故宮更是成了漢服愛好者的打卡勝地,可見人們對這座古建築的興趣經久不衰。

民間更是有着大量,關于紫禁城的靈異故事。
據說夜晚的故宮沒人敢進去,幽深宮牆下時有舊時宮女的影子在漂移……
事實果然如此嗎?

然而真相其實是——
夜晚的故宮也是人聲鼎沸,車水馬龍。

很多負責故宮維護的工作人員,會選擇在夜晚施工。
将需要的物料運進來,也會把工程廢料運出去,順便清掃幹淨施工現場。
因此遊客在白天遊覽的就是一個精心維護過的故宮,并且看不到一絲施工痕迹。

由于北京二環的禁行法規,負責運輸木材的師傅要先在南三環等到夜裡11點,再将木材運進故宮。

這對他來說,隻是日常工作。
然而他運輸的木頭在未來百年中,都将留在養心殿的屋頂上。

至于靈異事件,内部工作人員表示沒遇到過。

關于故宮的神秘傳說,還有“故宮屋頂不落鳥,沒鳥屎”。
這一點也在《我在故宮六百年》中被辟謠。
“會落鳥,有鳥屎。”

“而且和尋常百姓家的屋頂一樣會長草。”

在清宮内務府記載中,每年春秋兩季,紫禁城都要組織專人飛檐走壁,給牆壁和屋頂除雜草。
直到今天,也需要工人定期上房除草,以保證房頂免遭破壞。

有意思的是,不同宮殿的房頂上生長的植物也不同。
乾隆皇帝退休後的居所——皇極殿的屋頂,就一直是地黃生長的沃土。
不知他本人是否知情。

金黃色的琉璃瓦,一直是故宮的象征之一。
然而,還有一種特殊的瓦片就少有人知。
這種瓦片如冰糖般薄透,反光時具有珍珠般的光澤。
而且整個故宮,隻有養心殿正殿後檐上,使用了它。

這種瓦片,是由海月貝殼制成。
瓦片僅有0.1公分厚度,像冰糖一樣半透明,非常利于采光,曾流行于我國東南沿海一帶。

然而,故宮古建部的工作人員尋找多年,也沒能找到符合養心殿複原要求的海月貝殼。

和瓦片一樣,遍布宮殿屋頂房檐上的彩畫,同樣可以阻斷風雨的侵蝕,起到保護木質結構的作用。

今天的遊客可以欣賞到彩畫的美,卻很難想象它背後繁複的工序和獨到的技藝。
由于使用了大量貼金工藝,故宮建築上的彩畫可以用金碧輝煌來形容。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康乾時期國力的富足。

因為一部電視劇,為人所熟知的延禧宮内,還保留着清宮第一爛尾樓——靈沼軒。
遺憾的是它還沒來得及建完,清王朝就覆滅了。

如果靈沼軒當時建造完成,在它的地下一層,可以透過玻璃欣賞水下的金魚。
那可能會成為中國最早的水族館。

靈沼軒具有罕見的西洋建築風格,它所使用的瓷磚,也是遠從德國進口的。
值得玩味的是,清王朝早已灰飛煙滅,而這個德國的瓷磚企業,直到今天還在運營。

故宮大量的木結構建築背後,是一群技藝高超又低調的木匠師父。
在木匠眼中,修過角樓是可以回味一輩子的榮耀。

1975年進入故宮的木匠夏榮祥,參與了兩座角樓的修繕。

角樓的木構件種類和數量極其龐大, 修繕過程往往要拆裝上千個構件。
每個構件都要編号,修好後還要原樣組裝回去。

養心殿是康熙之後的權力中心,距今已有450年以上的曆史。
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後居住在養心殿,這裡也是個處處藏着故事的地方。

2015年,故宮博物院開始了對養心殿百餘年來的首次大修。
随着修繕的進行,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連皇帝都不知道的秘密。
竟然有人敢在“萬歲爺”頭上,修豆腐渣工程?!
養心殿後殿的屋頂拆開後,椽子都是直接釘在正脊檩上。
而原本這種單檩的脊,上面應該有一條扶脊木接洽椽子。
誰能想到在“萬歲爺寝殿”的頭頂上,還有人敢做這種偷工減料的事。

在養心殿牆下的透風磚裡,還發現了一百年前的“漂流瓶”——
一張戲折,戲折上記錄了那張宮廷“戲曲春晚”的節目單和演員。

可能是當時演出結束後,有人拿累了,便随手把戲折塞進了牆縫裡。
這随手一塞,就是一百多年。

故宮這座建築本身,就是故宮博物院最重要的館藏文物。
古建部的工作人員每天穿梭在遊人如織的故宮中,巡視查看古建築身上的大病小災,并制定出維修方案。

在維修養心殿屋頂的扶脊木時,人們發現養心殿屋頂的金絲楠木脊檩上,有繪于明代的彩畫。
有人推測嘉靖年間,養心殿是當時熱衷修仙的皇帝,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

第一次将養心殿用作住所的,是明萬曆皇帝。
宅男的他在這間宮殿宅了将近30年,幾乎沒怎麼出過門。
近30年不上朝的他到底在養心殿幹些什麼,曆史學家仍然沒有定論。

紫禁城中,金黃色的琉璃瓦保護着木質的屋頂、飛檐。
也使得整片建築流光溢彩,典雅富麗。

為了找到質量上乘的琉璃瓦來替補殘缺,工程管理處考察過國内多處,還保留着傳統玻璃燒紙技藝的地方。
元代,朝廷在北京門頭溝設置琉璃局專為皇家供貨。
明清兩代,紫禁城的很多琉璃也來自于此。
直到今天,中國最好的琉璃技藝仍繼承自這裡。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建成。
一代代高手匠人從四面八方彙聚于此,不斷延續着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
人逝去了,宮殿還在。
朽木與新材,古人與今人……
紫禁城不變的模樣背後,是物與人的永恒接力。

六百年來,這裡遭遇過雷擊、火災和各種自然侵蝕的破壞。
今天的故宮依然紅牆黃瓦,流光溢彩,離不開那些隐在幕後的匠人們的精心維護。

丹,是宮牆的紅色。
宸,為深邃的宮殿。
紫禁城面世六百年,見過太多浩蕩的曆史。
最終,記錄曆史的紫禁城也變成曆史本身。
關于這群建築,有太多的故事要說。
時光送走了風起雲湧的大曆史,卻始終帶着溫情眷戀紫禁城。

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宮人薪火相傳。
在漫長的接力中,每個人付出時間與責任。
最終留下了紅牆黃瓦,流光溢彩。
更留下了,可以再說600年的紫禁城。

梁思成曾說:“曆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産生了它自己的建築。但遺憾的是,并不是每個民族都能從古建築中理解并發揚自己的文化。”
故宮,可謂是當代中國人關于自我身份和共同曆史的重要象征。
或許,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必要重新認識這座,在曆史滄桑中伫立六百年而宏偉依舊的美麗建築。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