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想法是:在物質豐盛,繁華優雅的美國做一個浪漫放肆的女孩,和在貧窮克制,喊着口号的共産主義國家做一個浪漫放肆的女孩,這兩者的意義是完全不能相比的。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無政府主義、離經叛道不是對毀滅的渴望,而是對生命的渴望。
第二個想法是:豆瓣簡介怎麼說這部電影是“獻給所有精神生活一團糟的人”?我看的DVD裡最後一句話是:“to all those whose sole source of indignation is a trampled-on trifle”。那些人義憤填膺的唯一原因,是被踩爛的蛋糕。是說捷共當年以電影浪費食物為理由搞封禁。這才辛刻。政權大廈将傾(1966年《Daisies》上映,1968年布拉格之春),宣傳的機器也不會停下來。當年已經那麼窮了,人都吃不起飯,還不讓看看麼?
第三個想法是:還是要為女孩的姿态扣一顆星,搖擺的腰肢,迷人的軀體,時不時的giggling,有些心情複雜。盡管我理解這部電影的颠覆性,還是不喜歡Chytilová刻意讓女孩每個舉動都透露出天真與性感。在捷共統治下,性感确實是一種叛逆。但我對”性感”本身依然存有懷疑,究竟這是她們在做自己,還是在迎合男性?
第四個想法:女孩真好!我想讓她們生命力更強、破壞欲更強,更不性感!女孩搞破壞,也就是一邊跳舞一邊喝了别桌的香槟,讓寂寞男人求而不得,在家玩玩點火烤香腸。男孩搞破壞,拿起大鐵棍子對着老年人的腿就是一頓毆打(《發條橙》)……男孩可怕。
第五個想法:最喜歡的兩個場景是在宴會廳水晶吊燈上蕩秋千(我狂愛,做夢也想模仿)和在cabaret裡爛醉走不動路被保安拖走。另外我一方面覺得女孩的睡衣不必要如此嬌俏可愛、服務男凝,一方面也承認……她們的睡衣真的太可愛,看的我目不轉睛!我也男凝,我虛僞。
快速寫下了這些想法。還有些場景來不及解讀(比如那個無視了女孩的園丁,那些穿着千篇一律的人?)等下次看的時候再想吧。會看這部電影還是要感謝米蘭昆德拉,他讓我更想了解捷克的世界。說起來,雅羅米爾1948年那會是在大學裡的青年團工作,審查自己的教授,在校園裡到處寫紅詩,贊革命。要是世界線收束,雅羅米爾活到了1966年,看了《Daisies》,絕對會表面上狠狠鄙夷、寫詩唾棄Chytilová背叛組織精神,實際上被兩個女孩搞得欲火焚身……
許多想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青春呓語
我對青春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濾鏡,也不認為到了30歲40歲就不能繼續做一事無成的浪漫主義者(其實隻會更加浪漫呢),但我依然喜歡注入了荷爾蒙和狂想、灰暗念頭和天真的青春幻想影片。荷爾蒙,這是我所缺少的東西!灰暗念頭則是大人最擅長的東西。青 ...
為愛癡狂的理論
因為明天上班必須要早點睡覺,隻能瘋狂打字寫一點:《斷背山》的表達是我心中最好最好的電影,也基本是我對愛情的全部渴望。我就是表面看起來一個根據邏輯行事、被社會化、能提錢盡量不提感情的人,實際上放假睡覺半夜做的全是“兩個人為愛一起對抗全 ...
中式家庭
在我的理解中這部電影有三個對比:飯桌是豐富的,語言是蒼白的,然而内心也是豐富的。我相信中式家庭(假若沒成為不幸的悲劇)普遍存在一種不在場的愛,且是強烈的、自我犧牲的。中式家庭是擅長喧鬧缤紛、大擺排場的。不擅長的是私密、脆弱的對話。豐 ...
撓了撓後資本主義的胳肢窩
大學畢業後瘋狂享用流行影視文化的這幾年,終于讓我的大腦慢慢構建起了俗套劇情預測電波。從中段開始,看着Igor那欲言又止、眉目傳情的木讷樣子,我就在心裡跪求編劇,他可千萬不要是愛上了Ani啊…在Igor緩緩拿出四克拉大鑽戒的時候,我又 ...
Getting too personal
我會因為自己不知、不能、不敢想象的劇情而震撼驚歎。這是一種觀影體驗。我也會因為自己經曆過、感受過、觸摸得到的劇情而感動流淚自省。這是另一種觀影體驗。祝紫嫣對兩個世界中的觀察實在是太貼近我每一寸切膚的觀察,因此完全地把我的眼淚都送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