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輕的時候,我可能無法理解這種觀念,時至今日反而能越發的理解,接受然後認同。我們的人生就像是流水線上的标準化産品,什麼時候打孔,什麼時候上色,什麼時候裝盒售賣,每一道工序都要嚴格的社會管控,你要怎麼學習,上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時候該談戀愛,什麼時候該結婚,一切的一切都有标準化的定義,他告訴你要怎麼做,才能成為社會這種大工廠裡合格的産品,才能被套上成功的光環,站在聚光燈下展示。但是人生真的有标準答案嗎?按部就班的标準人生是不是就能更加的接近幸福,更加的觸手快樂的伊甸園?
當你開始反思開始思考開始回望被規劃的人生道路,像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墨守成規的生活幾十年之後,你會突然驚醒,也許你的人生并沒有那麼的标準,他開始傾斜,開始偏離,開始走上了更加離經叛道的歧途。
總有那麼一個節點,一個觸發的機制,讓你驚覺,啊,我的人生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這樣呢?難道注定是個不幸的結局。鳴海是在小時候最喜歡的姑媽孤獨死之後開始的恐慌,恐慌引起慌亂,慌亂導緻失智,而失智則會走向愚蠢,從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開始到兵荒馬亂的相親。而我也是有過如此相似的經曆,不得不說日劇的高明之處,在絕對真空的虛拟影視中去極緻的讨論貼近現實的社會問題,此時此刻不得不發出感慨,什麼時候中國的編劇能創作出這種又深度又有趣味的作品啊,比起毀天滅地的恨海情天,關注一下一日三餐和孤獨死是不是更有市場啊,虛假的繁花終究是會像泡沫一樣潰散成粉末的,給觀衆點用腦看劇和思考的時間吧。
中國目前的下行經濟真的雷同于日本當初泡沫經濟的尾聲,越是精緻的妝造浮華的劇情越能聞到果實熟透之後散發出來的糜爛香氣,極緻的甜膩中隐含着死亡的冷冽青色。相反經曆過衰敗期及失落的一代的日劇,在挖掘生活的小确幸上,真的是不予餘力(不然也真的是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總得為了什麼讓生活繼續下去吧?想想未來的我們,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此刻魯迅先生的阿Q精神絕對達成了不朽。嘛,真相什麼的嚴根不重要!)所以,你是真切的可以感受到價值觀上得包容,允許偏離标準,允許不再是櫃台聚光燈下的光鮮商品,可以帶着那麼點不羁那麼點瑕疵站在世俗軌道的角落。畢竟沒有相同的葉子也沒有标準的人生,甘苦自渡,冷暖自擔,幸福永遠是他人營造的幻覺,我們都隻能隔岸觀火的仰望仿佛真實的幸福。
看電視劇的時候,我的思維總是無法集中于劇情,其實劇情于我已經不在那麼重要了,那一句句口号,已經足以撞動我的心門,想要一個人快樂的生活,體面的死去。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個僞命題,快樂隻是一瞬間的心情,長久的世間都是平靜,死水一般,痛苦的波瀾快樂的浪湧,都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死亡從來都不體面,壽終正寝不過是幸福的另一種幻覺,不過是生者假想的意淫。既然幸福,快樂,痛苦,體面都是虛浮的假象,那剝離假象的現實就是:無論你是聚光燈下的标準品還是垃圾堆裡的瑕疵品,是成功人士還是一個loster,我們奔赴的一個共同未來都是腐爛成一堆爛肉。這麼想想,似乎怎麼活都可以呢?耐的住選擇的反噬,經得起後悔的折磨,其實都不差。
活着既然隻是一種狀态,如何對得起自己的靈魂和生命,才是第一要義。所以盡最大可能去自由去選擇去承受,然後坦然變成腐肉。至少可以滋養其他生靈,讓墳頭冒出一顆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