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的變遷,滄海與桑田,到底改變了我什麼。落葉與老根,故鄉的風塵,是故事中的傳說。

《八兩金》作為張婉婷“移民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無論是從主題和情感表達上無疑為這個系列劃上了圓滿的句号。一個男人身上沒有八兩金怎麼叫男人呢?女孩子出嫁沒有八兩金怎麼行呢?“八兩金”代表了體面。

本片故事的背景設置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廣東小漁村。主人公“八兩金”在“十年動蕩”時期闖到美國,他走的時候立誓不再回來,在美國落腳成為一名計程車司機,說着一口半吊子英語,住在唐人街。經過十幾年的風吹雨打的他在有了一定家底後衣錦還鄉,在臨行前他向兩個朋友分别借了八兩金飾,他說一個男人沒有八兩金在身上怎麼算是男人呢?可見“八兩金”非常重面子,他想要讓自己的父母和同鄉人認為自己在美國混的風生水起。直到回鄉後他遇到了多年未見的表妹“烏嘴婆”将自己隐藏着的真實内心一層一層剝開。

本片雖然是香港導演執導,卻對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陸展示的非常到位。鄉村風貌、人物群像就像是紀錄片一樣,時代鮮明的牆面标語,高檔的旋轉餐廳都體現着改革的春風在這裡異常熱烈。再加上片中地點位于廣東台山,自然風光的美使這部電影的藝術氣息濃厚。面對着十幾年沒回家的狀況,“八兩金”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後的勃勃生機,同樣也痛恨舊風俗帶來的無奈,當他終于見到久違的家人,他是興奮的,同時看到已年邁的父母、有了兩個孩子的妹妹和已經步入黃昏的老狗,他也是有歉疚的。

“八兩金”這個人物形象可以說是本片成功的最大關鍵。洪金寶這次放下昔日的打鬥身段,選擇文戲,絲毫沒有違和感,不得不說這個能文能武的胖子肚子裡真的都是精華。“鄉愁”“體面”“體貼”“正義”在“八兩金”的一舉一動中生動形象,這也使得他與表妹“烏嘴婆”心生情愫。張艾嘉的“烏嘴婆”出場時就已然俘獲了“八兩金”的心,“八兩金”雖是一個單身漢,但他的能力不至于使他陷于單身的泥潭,片中他的母親為他安排一次次的相親,都體現了女方對男方是沒有異議的。但“八兩金”在回鄉這一路上與之後的生活中才發現,他已然離不開這個讓他有時無可奈何有時又心生佩服的“烏嘴婆”。

“烏嘴婆”也有一個美國夢,她要去美國與自己在唐人街的未婚夫一同闖蕩。而在與“八兩金”的相處過程中,她的獨立自主意識逐漸覺醒,因為她的未婚夫隻告訴了她要去的,而沒有尊重她想要的,“八兩金”則是将自己在美國的遭遇毫無保留的告訴“烏嘴婆”一個教授他人自己不懂的英文,都要胡編硬造,足夠體面的人肯将自己的秘密告訴一個多年未見,相知相熟不過幾天的人,足以感受到“八兩金”對“烏嘴婆”的愛。

“烏嘴婆”渴望着看煙花,殊不知煙花的絢爛是短暫的,煙花易冷。

無論是酒席上兩人要親吻的蠢蠢欲動,新婚前“八兩金”對“烏嘴婆”的處處關心與照料還是“烏嘴婆”啟程美國時的戀戀不舍,都始終無法突破兩人内心不敢逾越的界限,雖然“八兩金”在美國闖蕩過,“烏嘴婆”有一顆自由的夢,但中國傳統的文化依然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無法突破對彼此的愛慕之心,影片在“烏嘴婆”上“八兩金”駕駛的婚車時,選用一個門框的框架式構圖,将兩人放到這個門框裡,可見傳統愛情觀的束縛與兩人内心不謀而合的無奈與心酸。

...
...

山上的貝殼化石、屹立在山崖的龍船都表達着滄海桑田的變遷。“八兩金”會發現這個曾經一直想要逃離的地方變得活潑可愛起來了,“烏嘴婆”發現那片夢想的天空,空氣也沒有那麼甜。最後“八兩金”窮追不舍,目不轉睛地送着自己愛人同志的離開。本片可以說在遺憾與失落中落幕,但遠景的落寞鏡頭不代表“烏嘴婆”在美國沒有希望,也不代表“八兩金”在之後不會遇到新的春天,春天的到來雖然在片中意味這兩人的離别,但春天終歸是希望的開始,影片的結尾可以說是開放留白式的,影迷們可以足夠憧憬和幻想。

...

這部作品雖出自香港電影人之手,但香港電影人的鄉愁情結并不亞于内地導演。時代浪潮下每個人都是迷茫的,但當經曆了苦難與風雨,才會發現真正屬于自己的土地才是自由的,才有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愛慕的對象。

影片在表達這些主題的時候都選擇隐晦的處理手法。不足之處則是這部影片在“八兩金”與“烏嘴婆”的感情交代上有所省略,兩人的感情線并沒有做到足夠豐滿,人物的心思轉變與跨度都在情節上沒有細緻刻畫。但也不見得是一個大問題,畢竟可能導演對這段愛而不得有獨到見解才這樣處理吧。

香港電影人的鄉愁并不比内地導演遜色,相反由于香港殖民文化的侵擾,使他們有時在電影表達上更加主動和作者性,就像影片中“八兩金”向“烏嘴婆”的對白所說:“你知道全世界最大的唐人街是哪嗎?是香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