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英劇得分很高,确實是很難得一見的優質佳作,直接的揭示一些社會現象或者社會問題,特别是涉及到這種青少年犯罪的題材。它抽絲剝繭般地展示了一個青少年罪犯深處的社會文化、校園、家庭方面的問題,和青少年群體文化的問題,以及罪犯本身的心理問題。
他關注的視角主要是圍繞着青少年殺人犯的視角展開的,這也将成為我诟病他的主要一個缺點,這個點在劇中也被提出了,就是這部劇他過于的去關注罪犯,而忽略了對于受害者的展現,對于受害者的展現都過于碎片化和局限性,人們有比較高的解讀空間去臆想受害者也是有罪的,比如她就是霸淩女,就是sluts等,人們對她的了解都是拼湊出來的,而忽略了她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的存在。

第一集将這個案件的整個警察逮捕過程展示給觀衆,也讓大家了解到了英國的刑事案件執法體系,第一集是我覺得最無聊的一集,因為大家都能看出來男主jamie就是兇手,且他每一集一鏡到底的風格也比較冗長,有一些炫技的嫌疑,但是整體的節奏還是把握的很好的
第二季主要展示的是英國學校校園裡面的霸淩風氣,包括對于黑人的霸淩,對于一些not popular的學生的霸淩等等。同時,這種霸淩文化在社交網絡上面甚至愈演愈烈,他們會用青少年才能讀懂的特有文字/符号/表情來表達他們的霸淩含義。但其實這種霸淩的情況是結構性的,而不是比如說女主通過comments施加在男主身上的。編劇應該展示的是任何人身處其中都難免卷入,而成為施暴者,同時也是受害者。但是劇中缺少這一點的表現,讓我覺得有一些遺憾。善于使用社交媒體來煽動青少年的達人創造出了二八定論這樣的概念,說出80%的女性隻會被20%的男性吸引,其他的男性是非自願單身的男屌絲的概念。






最後一集展示的是在家庭中出現了一個少年犯或者是罪犯之後,剩下的家人他們的處境。這和《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像。首先就是他們會受到歧視,其次就是對于出現少年犯的家庭會被誤認為家長有毛病,比如說男主的父親就被認為有猥亵兒童的傾向。
同時還有一段描述是講的是男主父親在購買油漆的時候,店員認出了他,并且告訴他社會中有一批同樣的厭女群體,和他一樣相信男主是無罪的,他們看過女主的照片,認為這是活該,并且支持他找有錢的律師進行詭辯。其實也展示出了社會上的這種極度厭女的群體,也許就是青少年長大之後的樣子。

這部影片十分的具有現實主義,但又充滿着對于人的關懷。他展現了一些社會上存在着結構性張力的一些撕裂或者是對立,這些對立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延伸出這樣的犯罪。這是很有深度的片子;并且我是通過人視頻去看這部劇的,彈幕中的很多言論是站在性别視角上的,男女的各種争論讓我感覺也許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一個人的意見,如果要争論我們永遠都無法停止争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我隻希望通過這部劇能夠重新鞏固自己的認知,而非改變他人的觀點,或者是被别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