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人有時候分不清孩子是搗蛋胡鬧,還是發揮創意——其實亂法犯禁在最「原初」階段,還隻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的擴張,同樣是「學而時習之」的表現,隻不過一個往創造性的結果走,而一個是走入破壞性的深處。聽見天堂(Rosso come il cielo,2006)中的小男孩米可曼卡西偷拿爸爸的獵槍玩,因走火而失明——這是搗蛋的代價;而他的受傷已是他付出的慘痛代價,這樣,父母也就不多加責備了。後來到盲人學校接受特殊教育,他把視覺的記憶轉化成聽覺來呈現,錄製各種聲音來展現自然界,就像柏拉圖所說復現理型的世界;男孩將自己內在遏止不住的成長騷動導向正面的創造性上,也就是藝術的創造上時,校長認為他不按布置要求來做作業,幸而他生命中出現伯樂,一名真心關懷學生的老師,不放棄他,並且加以鼓勵,才成就他後來成為著名的義大利盲人剪接師。

2、有時候生命或命運給了人天生的限制,如果家庭、社會、政府不但不負責任,甚者再加劇以抑制、框架,那麼自由就幾乎無望,而且這限制有時不是物質性的、制度性的或環境因素的,而是心理性的、情感性的或心智上的。

3、從片頭男孩隻是玩耍的野性心態,到逐漸覺醒而真的投入自己的創作,這個電影讓我們看到從「好奇」到「興趣」的心理變化過程,這兩種心理、心理意義與心理反應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在佛洛姆的分析中,好奇還是一種人我、人物、人事、人世異化的表現,而興趣是一種人我、人物、人事、人世合一的表現。

4、這張電影海報是義大利上映時的正式海報,這個畫面從電影中一段非常動人的片段中取出來,在這棵樹上,曾經是明眼人的米可對一出生就全盲的同學描述顏色:「藍色是騎腳踏車的時候,風吹在臉上的感覺,或者是當你泡入海水裡;棕色是樹幹的顏色,很粗糙。」莊子人間世: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