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被預告喚起的高期待走進影院,依然被正片震撼,情緒沖擊力十足,兩個多小時下來胸口像壓了塊石頭,散場後好一陣緩不過神。

它不靠血腥畫面和搏命厮殺刺激你,而是用暗房裡一張張顯影的照片,把那段不該被忘記的曆史釘進你心裡。今年暑期檔能遇到這樣既好看又有分量的電影确實難得,值得每個中國人都去看看,不是為重溫傷痛,是為記住我們為什麼珍視今天的和平。尤其今年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有些記憶,真的不能丢。

電影最為特别的是它選擇了照片作為故事主線。平常我們拍照是為留住笑臉和風景,很少會将相紙與罪惡聯想到一塊。可偏偏1937年的南京,日本人自己拍下的“戰功留念”,成了定罪他們的鐵證。膠片上定格的砍頭、焚燒、槍殺、集體屠戮,原本是侵略者炫耀兇殘的工具,最後卻變成審判席上的無聲控訴,這樣的故事,既讓人痛徹心扉,又在結尾出了一口惡有惡報的惡氣。

電影中底片顯影的過程特别有象征意義,隻見暗房裡紅燈亮起,相紙上的影像慢慢浮現,那是南京城在流血。照片上的人不是模糊的曆史符号,他們是柳樹巷的店家、電報局的職員、廣安街的老闆,都是活生生存在過的人。日軍拍下這些虐殺的照片時嚣張跋扈,還在上面蓋“不許可”的印章,禁止真相傳出去。他們以為這樣就能掩蓋罪行,卻沒料到終究會遭到審判。

曆史課本上,紀錄片裡,博物館中,我們都見過這段南京血淚史的照片,江水邊疊着屍體,城牆上挂着人頭,畫面沖擊力太強,看一眼就忘不掉。可或許很少有人想過這些照片是怎麼來的,又是誰拼死保存下來的。電影通過一群平凡的小人物讓我觸到了曆史的溫度。原來那些震驚世界的影像,是許許多多像這樣平凡又英勇的人冒死傳遞的。你能從影片中這些虛構的角色身上,看到當年那群無名守護者的影子。

郵差阿昌為活命冒充學徒、演員毓秀收起明星夢直面戰争、照相館老闆老金一家躲在地窖裡避難……這些一個個的平凡人最初隻想保命,卻在沖洗底片時被迫直面同胞的慘狀。當他們看着照片顫抖地說“不能再洗了,再洗就是漢奸”,你會懂那種撕裂,在良知和生命之間的煎熬掙紮。某種程度上,這種掙紮比戰場厮殺更揪心,因為他們手無寸鐵,唯一的武器竟是手裡的底片。

照相館裡這群人本來素不相識,是共同的遭遇和良知讓他們成為了“家人”。他們傳遞底片,也是在傳遞一份希望。在電影結尾處,他随着照片喊出的那一連串南京地名,以中華門作為結尾,每個地名都是血淚記憶。中國人不會允許自己的土地被這樣糟蹋,大好河山,寸土不讓,這句話在今天聽來分量絲毫沒有減弱。

影片做了大量考證和還原工作,曆史細節十分經得起推敲。日軍軍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的“百人斬”合影,江邊機槍對着人群掃射、鮮血染紅江水的慘狀,都嚴格複刻了真實史料。連日軍強迫百姓拍“親善照”的虛僞,和他們自拍暴行的猖狂對比,都源自當時的照片檔案。部分鏡頭确實殘酷,但你也可以确信,所有畫面都不是為了刺激感官,而是為呈現罪證的本質。就像我們觀看曆史,不回避黑暗,是為讓光更清晰。

最後在1947年的東京審判上,殺人如麻的戰犯還在滿口謊言,狡辯着被指控的罪名是子虛烏有。可随後,正是他們自己拍攝的照片,在法庭上主持了正義,把這群惡貫滿盈的魔鬼送上了絞架。曆史的諷刺凝聚在這裡,也在昭告天下,不義的侵略終将自取滅亡。

考慮到題材之沉重,《南京照相館》甚至極力克制,以免過于煽情,但每個鏡頭依然足夠沉甸甸,後勁大得讓我此刻都難以從它營造的情緒中自拔。它帶我們直面真相,那些底片見不得光,就像日軍的罪行見不得人。但當紅燈亮起,顯影液裡浮現的畫面終究會大白于天下。

當曆史逐漸遠去,當親曆者不斷凋零,我們怎麼記住真相?《南京照相館》給的答案是:普通人也能成為曆史的守護者。電影中,暗房裡的百姓用底片反抗日軍掩蓋罪行的企圖。電影外,我們跟着主角的視角“親曆”這段曆史,成為真相的傳承者。曆史不會因為照片褪色就被遺忘,看過這部電影,你也成了新的證人。

走出影院,你不難明白,為什麼一家照相館和一張張照片能成為這段曆史的支點。照片是時間的琥珀,而《南京照相館》把凍結的罪惡解封給我們看。它會讓你不斷回想那些定格的瞬間:焚燒的底片升起的煙,幸存者眼裡的淚,還有暗房裡無聲顯影的真相。這大概就是好電影的力量,它不呐喊,但每個人聽見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