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餃皇後》這部片子的宣傳讓我們認識了臧健和這位商界傳奇女性,憑着一手包水餃的好手藝,在遠離家鄉山東的香港創建了灣仔碼頭這個水餃品牌,把餃子的味道傳遍世界各地。

...

有一個重要的點,不知你有沒注意到,這部片子的導演是香港人,劉偉強導演。

所以,這注定不是一部内陸導演拍勵志題材的傳統模式片:與天鬥與地鬥,遇到困難不服輸,跌倒八百回再爬起來,然後步步為營,将商業版圖一點點做大,最後或笑看江湖或帶着遺憾離去。

這部《水餃皇後》更加突出的是一個“情”字,我認為影片中提到的情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香港人對内陸人的托舉之情義。影片中出現如此多的香港老戲骨,可見劉偉強導演超好的人緣,但他請這麼多香港老演員為臧健和做配,可絕不隻是因為人緣好,讓大家來露個臉而已,我想劉偉強導演還是有自己的“私心”在的,這個“私心”指的是借此回憶老香港的風土人情,一街一店,每一塊老招牌,每一盞霓虹燈,一桌一椅,老出租屋的七十二房客格局,滬人南遷至港……都是滿滿的老港味兒。

無論是惠英紅飾演的房東紅姐,袁富華飾演的糖水伯,吳志雄飾演的黑幫老大,還是江美儀飾演的珍姐,姜大衛飾演的小店主,薛凱琪飾演的露絲……這一衆老港星都瞬間将觀衆帶回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燈紅酒綠的老香港,他們是富有正義的港人代表,他們對臧健和無私的幫助,是這位女企業家生存和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

而大陸人偷渡、香港市中心留置政策以及後來的香港回歸這一系列史實的呈現,展現了内地人向往香港、紮根香港以及大陸香港同胞共融的一個真實曆史過程,黑白老片段的加入讓港人角度的回憶殺一波接一波席卷而來,觸動人心。

第二種情,是強烈的情緒感。全片将臧健和是舊式婚姻的受害者、一個女人拉扯兩個孩子長大的艱難這一劇情重複強調,導緻馬麗全片都處于情緒“極度飽滿”狀态,全程不是在掉眼淚就是在掉眼淚的路上,尤其在片末母親去世的時候撕心裂肺哭到高潮,賺足了眼淚。其實,商界女強人的創業肯定都是艱難起步的,她的艱難不止在于女性身份,甚至是被迫害的女性身份,更重要的還是商場的殘酷。而她們之所以成功,除了必須具備的勤勞善良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常人不具備的韌勁兒以及對于商場的敏感、果決和智慧。幹事業,一定有眼淚,但不應隻有眼淚,還應該有積極樂觀向上的一面。

...

可惜,馬麗演出了女性帶着孩子生存的不易,盡孝道的不易,做母親和女兒身份的不易,卻沒能演出女企業家剛強果敢智慧的一面,而更像是無數的好心人幫扶了她,市場剛剛好的空白成就了她,女性的性别加分太多了,小情湮沒了大情,有失偏頗。

...

三個情分析清楚後,我們不難發現,導演更偏重的一定是第一個情,即香港風物和香港人的大義。無怪乎,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便是香港導演眼中餃子的故事。

這部影片對于香港老市井的描寫部分是很精彩的,也很好地講述了臧健和從零到一起步的艱難過程,值得欣賞,但也有不足之處。

最為明顯的是房客金先生和太太的故事,一個拿着老婆的辛苦錢嗜賭成性的上海渣男,一個被丈夫家暴卻不敢反抗最終甚至用自殺來“成全”丈夫和孩子的傻女人,王祖藍的演技實在很不上台面,而這個穿插進去的故事本身也不知是為了說明什麼,是為了對比反襯臧健和的堅強?

...

而在最初臧健和剛到香港拒絕去泰國的時候,她為何沒有選擇帶着孩子回山東呢?家人一定能理解她的選擇,那時她也還沒有任何創業的想法與念頭,她真的喜歡陌生的香港想留在香港嗎?回山東,有家人幫忙照顧孩子,自己再創業或者工作養活孩子,都一定是更好的選擇。這裡的故事不連貫,感覺很怪異。

...

馬麗很努力,但不知是否因為她是喜劇演員,在本片中仍保有一貫的東北大姨的氣質,有時看着看着容易跳戲,覺得下一秒也許就會抖個包袱出來。馬麗呀,以後接這種悲苦富貴大女主的角色還是要悠着點兒。

你自賞花,他便看葉。這個電影不完美,但值得一看,不同角度欣賞都有别樣的味道,就當吃頓餃子,緻敬臧健和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