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興的吳天明青年電影展回來之後,我對紀錄電影就多了一份關注,或許是因為看了幾部印象深刻的紀錄片,那裡面真實的人物和事件都令我久久不能忘懷。

知道這部電影也是很偶然的,也沒有對故事大概有什麼了解,隻是憑着直覺覺得這部紀錄片值得去看,正好家附近有排片就去看了。

我覺得這部作品在一點點刺探生活的本質,我們以往面對拾荒老人,都會輕視、同情,是父母對子女加以訓誡的對象:長大了可千萬不要成為那樣。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将撿垃圾與消極劃等号。可這位老人,她其實有選擇,她可以不撿破爛,那為什麼還會反反複複撿垃圾呢?

作品并未就這個問題深入下去,隻是零星蜻蜓點水地透露一些線索,年輕時的債務危機、借錢和被借錢的惡性循環…她經營這三元一晚的住所,還時不時借錢給可能生活比她還困難的人們,心甘情願地被騙…

當她曾經幫助過的女性對她說要改變的時候,她隻是沉默。是啊,怎麼生活成了這樣子?可是改變又談何容易?或許從來也沒必要改變呢?或許當下就是最好的生活呢?

人總是作繭自縛,帶給自己包袱,載浮載沉之後才驚覺大夢一場。她兒子在作品傳達厭世的念頭,不知道活着有什麼意義,是啊,活着到底為了什麼?

我們終其一生也許都不知道活着的意義。我們也很難真正從他人立場去想問題,所以才有那麼多紛争和不理解。但人啊,總是要過自己的生活,過自己的坎。胡阿姨用垃圾構築了一所天堂,她知行合一。播種善意、傳播善意,探索着生命價值的另一種可能,怎麼不算最富有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