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這部的時候,我最大的感受其實是我沒有看懂這部電影,因為我清楚明白地能夠感受到很多細節在我面前是模糊的,我能揣測一些情節的深意,但是卻不能完全說服自己一些情節的安排和一些鏡頭的用意,但我另一重感受也一樣鮮明,這是一部很可怕的電影,一些關鍵的暗示鏡頭留下了解釋的尾巴,讓我能夠從一個關鍵點來理解這部影片,即地毯和攝像機這兩個物件。

貫穿影片存在的相機十分有深意,它很有創意地完成了幾組時空的調度,尤其是最後結尾的一組橫移鏡頭,通過攝像機的定格完成了這部影片,這确實足夠驚豔。而這部電影通過一開始的相機和錄制就暗示了這個假期和這段故事其實是來自未來的回憶,而非發生于當下,這是一段以三十歲的女孩的視角的想象與回憶夾雜着一些真實鏡頭來叙述的故事,而不是一個年少的小孩,這也是這部影片中對于女孩來說明明這是一個歡快的假日,卻充滿了很多壓抑的暗示的原因。

但這終究是那個夏日的故事,那個夏日的小女孩還是太過年輕,她沒辦法理解那時父親的情緒和悲傷,所以從很多情節的各種語言的表述中我們能感受到兩個世界的疏離,父親阻止孩子進入他所在的悲傷的壓抑的成人世界,隻想留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假日,而孩子卻在父親的面容中察覺到了悲傷和憂郁,她努力地想要闖入成人世界,卻最終還是失敗。影片中對這兩個世界有很多重表達,如海的明媚和黑暗,性與親吻的意涵......

動人的地方也正在于這裡,從那塊地毯引發的時空調度中可以明顯看出,三十歲的蘇菲在地毯前的若有所思,這種若有所思和沉默的憂郁和三十歲的父親如出一轍,這也水到渠成地完成這部電影的最大告白:隔着時間與歲月,我通過相機和回憶完成了那個假日的另一半,屬于父親的那一半。

當蘇菲通過一段錄像和自己的回憶與想象重新回到了那個假日的點滴,她用成年人的心智和視角來重新思考父親的境遇和心情時,不再隻是像影片中的小女孩隔着舞台和人群笨拙地唱着歌,而是用舞蹈的溝通完成這種安慰,在無數閃切鏡頭裡,成年的蘇菲和父親的畫面來回交替,彷佛能夠看到一段跨越時空的旅途,這種私密的故事能夠僅僅通過鏡頭語言來實現這樣高完成度的表達,我真得很震撼。

這段通過相機的療愈讓我想到了這個标題,aftersun,這或許是一種雙重隐喻,在某個解讀中,我看到了這樣的表述:”白天的海灘中充滿了陽光和快樂,隻有夜幕降臨的時候才感到灼燒,在那個表面無憂無慮的陽光燦爛的假期過去二十年之後,它似乎成了蘇菲一生中最令人心碎的回憶,需要相機、dv畫面、想象和回憶來完成這場’曬後護理‘。”

或許這也正好能解釋我剛剛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模糊與懵懂的理解,隔着時間的距離的呼喊,始終模糊沒能顯影的寶麗來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