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檔影片,還在如火如荼上映中。
但除了去院線觀影之外,在家補坑上一年度的電影節獲獎佳作,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今天要推薦的這部電影是西班牙名導佩德羅·阿莫多瓦的首部英語長片,雙影後陣容朱利安·摩爾、蒂爾達·斯文頓聯袂主演。
于本屆威尼斯影展首映,便獲得了全場長達17分鐘的起立鼓掌緻意,創下當屆影展最長的鼓掌時間紀錄,同時一舉斬獲了本屆威尼斯最高獎金獅獎。
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聊一聊這部期待許久的新作——

隔壁房間

The Room Next Door

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
編劇:佩德羅·阿莫多瓦/西格麗德·努涅斯
主演:朱麗安·摩爾/蒂爾達·斯文頓/約翰·特托羅/亞曆桑德羅·尼沃拉
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2024-09-02(威尼斯電影節)
片長:107分鐘

...

《隔壁房間》的故事圍繞着一個沉重而又敏感的話題展開 ——“一位女性決定去死”。
影片的女主角英格麗,是一位知名的小說家,她的新書以死亡為主題,然而諷刺的是,她自己卻始終無法真正坦然地面對死亡。
在一次新書簽售會上,英格麗意外得知自己多年未見的好友馬莎患上了癌症。
多年未見的兩人重逢後,馬莎的病情迅速惡化。在生命的盡頭,馬莎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通過安樂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

她向英格麗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請求,希望能住在英格麗家的隔壁房間,這樣在她服藥離世的時候,身邊能有一個人陪伴。
英格麗起初對此感到十分為難,一方面是對死亡的本能恐懼,另一方面是對好友這個請求的不知所措。
但在内心深處的情感驅使下,她最終還是答應了馬莎。

...

随着故事的推進,英格麗和馬莎在這個看似簡單的 “隔壁房間” 設定下,展開了一段充滿情感張力的互動。
她們的對話從最初的小心翼翼,逐漸深入到對生命、死亡、愛情、親情等諸多人生重大命題的探讨。
英格麗在陪伴馬莎的過程中,自己也經曆了一場深刻的心靈洗禮,從最初對死亡的抗拒,到慢慢理解馬莎的選擇,她的内心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

以描繪女性細膩的情感見長的阿莫多瓦,在本片中依舊不落俗套,沒有采用緊張刺激的情節轉折來吸引觀衆的眼球,而是通過大量細膩的對話來推動劇情的發展。
英格麗和馬莎在病房裡的一次交談,兩人看似在閑聊日常瑣事,但言語之間卻透露着對生命即将消逝的無奈和對過往生活的感慨。

...

又比如在度假屋中,她們在靜谧的夜晚,就生死問題展開了一場深入的探讨,這些對話場景,讓觀衆仿佛置身于角色之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她們内心的掙紮與平靜。
除了主線故事外,影片還巧妙地穿插了許多回憶段落。馬莎回憶起自己在戰地的經曆,那些槍林彈雨、生死離别,讓觀衆看到了她堅強外表下隐藏的脆弱與痛苦。

...

而馬莎之所以選擇英格麗,并非自己的女兒米歇爾來作為自己臨終陪伴的對象,原因在于和女兒日漸疏離的關系。

早年,還是學生的馬莎與男友弗瑞德相戀。可是因為越戰,男友應招走上了前線。從戰場上回來的弗瑞德因飽受戰後創傷的折磨而與馬莎分開。
兩人分手前,馬莎就已經發現自己懷孕了,卻并未以此作為捆綁對方理由,她獨自生下了女兒米歇爾。

從未見過父親的米歇爾踏上了尋父之旅,卻在弗瑞德的妻子那裡聽說父親去世的消息。
在鄉間的小路上,遠處一處燃燒的房子引起了弗瑞德夫婦的關注,戰場上的嗚咽與哀嚎又在耳邊響起,為去救人,弗瑞德喪生火海。
但大火熄滅後,廢墟中隻見弗瑞德一人的屍骸。或許他早就死在了越戰的戰場。這也為後來走上戰場的馬莎對死亡的感知更添了一份自在。

...

當我們探讨支持安樂死的理由時,常常會提到對無盡痛苦的抗拒以及對患者尊嚴的維護。
然而,阿莫多瓦似乎在《隔壁房間》中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在面對無法戰勝的死亡時,我們不僅要保留内心的平靜與個人尊嚴,同樣也要保留生命中僅存的美。
片中的馬莎不願讓自己被病魔折磨得失去人性,因此在還能保持原有容貌的最後時刻,她精心化妝、塗上口紅、穿上最美的衣服,在最明媚的天氣中迎接死亡。
這種死亡方式在普通人眼中或許顯得過于精緻和刻意,但在一生執着于美的阿莫多瓦的鏡頭下,卻顯得順理成章。

...

阿莫多瓦以“女性主義導演”著稱,他的鏡頭總是對準都市生活中的普通女性,尤其是那些處于社會邊緣、面臨困境的女性。
他善于展現女性在逆境中的堅韌與成長,如在《關于我母親的一切》中,母親在兒子去世後,獨自踏上尋找兒子生父的旅程,展現了女性在面對巨大打擊時的堅強與勇敢。
在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現出自然流暢的美感,無論是處于禁忌還是道德邊緣的女性,都能讓觀衆感受到她們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掙紮。
蒂爾達在影片中的表演堪稱“幽靈肖像”般的存在,她一人分飾母親和女兒兩個角色,與影片幽靈般的文學風格完美契合,也将母女之間注定無法和解的悲劇無限放大。

...

而另一位主演朱麗安也同時得到了導演阿莫多瓦的青睐,他表示,朱麗安非常适合扮演傾聽者、感到恐懼以及在影片過程中對死亡的感受不斷變化的角色。
在片中,阿莫多瓦試圖呈現出一種伯格曼式的風格,因為從蒂爾達到朱麗安身上發生了一種人格轉移。
瑪莎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女人,曾多次面對死亡,而英格麗則對死亡有着極端的、近乎孩子般的恐懼。
但到了最後,朱麗安卻顯得更加堅強。

...

導演阿莫多瓦善于将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藝術風格。
《隔壁房間》改編自西格麗德·努涅斯的小說《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影片不僅保留了原著的文學性,還通過影像化的手法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

...

阿莫多瓦的電影中色彩運用極具特色,他将色彩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具有象征意義。
他所使用的色彩裝飾性強、色彩搭配豔麗、缤紛而又懷舊,這種對色彩的看似恣意的使用,一方面與他影片中狂野混亂的情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也體現出西班牙人對絢麗色彩和生命激情的鐘愛。
本片依舊延續了這種多元的色彩視覺風格,沖淡了死亡的陰霾。

...

影片的結尾,當雪花飄落,米歇爾坐在母親離世的躺椅上,那一刻,時間仿佛靜止,生命的脆弱與堅韌交織在一起,令人動容。
阿莫多瓦用這樣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告訴我們:即使面對生命的終極課題,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以一種優雅而有尊嚴的方式去面對。
這不僅是對角色的救贖,也是對觀衆心靈的慰藉。

*本文作者:淺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