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時影片吸引我的是有關“分岔”的主題--出現在每個故事中的有關”分岔“的劇情元素:因分岔而走的歧路、因分岔而被誤讀的手相,這讓整個觀影過程像是一次解謎遊戲。開頭和結尾洋子觀看戲劇和閱讀小說,以及不在場時她的閱讀聲音,似乎在為整部影片套上一個外層的框架,莫非和揚子的故事都虛構地發生在她的内部,而揚子和洋子、《Sunday》中的H先生和在遺失部分才揭曉性别的女主角、長發男和短發女(lol)以及《情書》和二重身的提示也都在引導我去這麼理解。

在再次的觀影中,我發現如果把整部影片看作洋子的創作過程,其中的細節就非常有趣:揚子和莫非的段落開頭和結尾用了同一段橋洞畫面,像一個工整的強迫症作者;兩次出現的橋洞和《麻衣相法》,像一種創作中的自由聯想;莫非和揚子夜晚在家中的段落插入一段日間對話,像作者情感的溢出,輕輕漫過虛構的界限。除此之外,發現文本和影像的互文關系的過程也激動人心,紙質地圖、街景軟件與《Sunday》故事中的地理空間的對照;文本和影像的互相延宕:文本先于影像的的W形坐姿和被爽約的等待,以及影像先于文本的女孩(寶蓮或莫非)與另一個男人的會面;文本和影像的相互糾纏的關系:文本和影像中同時變暗的光線,文本的斷裂和影像空間的封閉(變悶),文本中輕松的一句“她們步下階梯“和影像中令身體疲憊的行走。

我非常期待這部影片被更多人看到,即使在迷影圈之外更廣泛的語境下,我認為它仍具有非常珍貴的品質。引言、楔子和城市空間影像給這部影片提供了更多出口,讓情緒沒有淤積在表層的私人叙事上,而具有一種輕盈的當代氣質。而更讓我感動的是影片中的世界,在小說的虛構中,我們挽回時間、印象和記憶,我們相會、擁抱、親密交談,世界充滿偶然,但“标記”指引着我們,隻有貓咪和懂得相法的人才能洞察其中奧秘,如果非要說小說或電影在當代還有什麼倫理學意義的話,讓人重新充滿熱情地去想象和相信可能是其中一個。